2024年度鯉城區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工作動態監測報告
時間:2024-12-27 16:38 瀏覽量:1

  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九條措施的通知》(閩政辦〔2020〕53號)文件要求?,F將2024年度有關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總體概況

  截至目前,鯉城區共有西街、中山路、城南等3處街區列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其中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是泉州目前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街區;2017年以來共有93宗房屋先后三批次公布市轄區歷史建筑。

  二、保護利用工作監測評估

  (一)歷史街區工作開展情況

  結合古城保護工作的總體部署安排,2024年市古城辦基本分區一29條街巷立面改造工作。滾動推進中山南路周邊46條街巷改造工作,分批推進各街巷地下管網及路面鋪裝工作。

  (二)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情況

  2024年6月至10月期間,我區開展了歷史建筑消防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完成了全區87宗歷史建筑消防隱患排查工作并上傳至系統,檢查發現后城179號民居、萬壽路民居51號等12宗歷史建筑存在消防隱患,共21條消防安全問題。截至目前,已責令業主單位限期整改并做好反饋工作,整改率100%。

  (三)刺桐僑厝保護利用情況

  今年,我區積極推進“刺桐僑厝群”重點保護項目,策劃實施王宮華僑歷史文化街區項目,擬打造華僑文化主題街區,截至目前,已完成示范段立面整治工作;同時,開展華僑建筑普查認定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首輪初步摸底調查工作,并完成了花巷89號傅宅等10棟華僑建筑修繕項目,累計完成投資約500萬元。

 ?。ㄋ模┏鞘懈逻^程中保護要求落實情況

  2024年期間,我區繼續嚴格執行《省九條》先普查后征收的制度要求,先后完成了烏石片區、紅梅-金威等2個項目征收紅線范圍內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工作,普查50年以上建筑37棟,相關規定提出具體保護措施。針對片區內有價值的老建筑實際特點和歷史價值,提出分類處置保護措施,其中原址保留1棟,異地遷建5棟,構件保留14棟,不予保留17棟

  三、存在的問題

 ?。ㄒ唬┓课菪蘅樔狈φ咧С?。古城保護工作既要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也要堅持修舊如舊,下足“繡花”功夫。尚需進一步完善管控機制,在城鄉建設中防止老城區、老房子大拆大建方面,探索建立長期有效的多部門協同管控機制。現階段,古城內對房屋的修繕、翻建工作審批把控仍十分嚴格。對修繕的工藝要求較高,造成修繕成本較高。古城建筑的保護工作僅僅是政策上“堵”,不利于古城建筑的長久保護,缺少政策優惠性內容,無法引導古城原住民業主主動參與老建筑保護工作。

  (二)歷史文化保護資金缺口大。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屬系統性的工作,整體資金投入大、短期收益慢,特別是古建筑修繕工作,面臨著技術人員短缺、古建材料緊缺、工程造價較高等難題?,F階段老建筑修繕工作仍主要依靠政府、國企層面的投入,面對高額的歷史建筑保護資金需求,尚需進一步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和響應,形成寬領域、多渠道的投資機制。

  四、下一步工作計劃

 ?。ㄒ唬┏掷m開展歷史建筑日常巡查工作。根據省、市工作安排,持續開展歷史建筑消防安全和結構安全日常巡查工作,建立健全歷史建筑保護常態化機制,著力提升歷史建筑保護管理水平,進一步明確區直部門、屬地街道、社區以及歷史建筑產權人的責任和義務,逐一排查歷史建筑房屋安全隱患,并將檢查結果及時量化在省級安全工作平臺,動態跟進排查工作。

 ?。ǘ┳龊脷v史建筑活化保護工作。系統整體地保護好鯉城古厝古建筑資源,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扣泉州世遺城市發展紅利,讓古厝古建筑“活起來”,探索推進老建筑等優秀資源轉型發展,建立修繕保護到活化利用的全周期新路徑、新模式和新機制,積極推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讓歷史文化遺產更適應古城新時期發展需要。

 ?。ㄈ╅_展“刺桐僑厝”保護利用三年專項行動。全力配合市級歷史文化連片保護規劃和華僑建筑保護利用專項規劃工作,深度挖掘整理全區歷史文化資源,全面啟動華僑建筑普查和試點示范打造工作,探索建立保護責任機制,建立全區華僑建筑名錄,建立健全多層次保護體系,聚力打造區、街道、社區三級華僑建筑風貌展示區(點),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保護與活化利用經驗。

 ?。ㄋ模┳龊脷v史資源普查工作。一是結合全國第四次文普普查等重大工作任務,地毯式梳理全區優秀古建筑資源,摸清底數,登記造冊,分級分類列入保護名錄。二是結合我區城市更新實際,持續做好擬征收片區50年以上老建筑歷史資源普查,對有價值的老建筑提出保護措施。在城市建筑中留住歷史文化資源。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