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李堯寶)刻紙
時間:2025-01-07 09:41 瀏覽量:1

  一、概況

  泉州刻紙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據乾隆《泉州府志·風俗》等古籍、詩記述泉州刻紙,始于唐而盛于宋。但八閩大地傳統的刻紙僅,限于在春季“門貼春字”時,配以紅箋的門楣上的裝飾品。即是宋詩人范成大所說的“剪彩宜春勝,泥金祝壽幡”。清代陳德商的《溫陵歲時記》,說:“立春日……門貼春字”也即指此。

  歷來刻紙師能刻不能畫,善畫都不善刻,木刻工不善刻紙,由于缺一不能成事,因而圖案一般較為單調、呆板。這一局面直到李堯寶刻紙圖案的問世,泉州刻紙在藝術上才有了突破性的飛躍:從粗俗走向高雅和精細。李堯寶也因此成為南方剪紙流派的代表人物。

  李堯寶(1892-1983),字國富,出生于泉州市鯉城區涂門街棋盤園。他把一生都奉獻給工藝美術事業。李堯寶自幼跟父學習油漆畫,隨兄學刻紙,18歲獨自在閩南一帶謀生。他天資聰穎、刻苦,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既學習先輩的作品,又吸收同輩的技藝,并融入自己的構思,很快脫穎而出,使他的藝術作品獨具一格。

  李堯寶能刻善畫,全面繼承了泉州刻紙技藝,而且汲取剪紙、堆塑、貼瓷、木刻、雕板、建筑、彩繪等藝術營養,拓展題材,講究構圖、意象、線條和裝飾性,創造性綜合運用描、剪、刻、剔等手法,刀法道勁細膩,線條極福韻律。他所創作的陰刻圖案,既是實用的油漆畫工具又是觀賞價值很高的刻紙藝術作品。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結合,正是李堯寶刻紙藝術最重要的特色。20世紀20年代初,李堯寶應用刻紙技法鏤空刻制油漆畫樣稿的辦法創造出陰刻圖案,深受油漆畫同行的稱贊并采用,還被廣泛運用到了印花布、刺繡、木刻、石雕等行業,當成工業紙模。20世紀50年代,李堯寶在陰刻的基礎上,吸收國畫白描的特點,創造出更具觀賞性的藝術圖案,即陽刻圖案,取得較高的藝術成就,使泉州刻紙技藝有較大的突破。李堯寶的刻紙作品皆有龍鳳、喜慶、博古、花身、交技、人物等六大類別,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立意雋永,構圖完整,形象逼真。195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堯寶刻紙集》,他的作品由北京工藝服務部及國際書店向國外發行,銷售到蘇聯、意大利、捷克、匈牙利、日本、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以及香港、臺灣等地區,深受廣大客戶的好評。

  此外,李堯寶在刻紙上還體現在把刻紙技藝運用到了料絲花燈的設計和燈的裝飾中。他巧妙地將閩南地區古建筑“站檔”“頂梁”的力學原理加以運用,將紙板經過精心細致的鏤空雕刻制成燈型,不依靠絲毫的竹、木、鐵作為骨架,全靠燈身整體結構平衡力支撐,不論是整體或者是局部,都表現出重心穩定,結構秀美,創造出了富麗堂皇的無骨刻紙料絲花燈。搶救了瀕臨滅絕的料絲燈大大豐富了花燈的樣式與裝飾藝術,使料絲燈重放光彩。經過玻璃絲的折射,你可以看到裝飾的刻紙圖案宛如浮雕被映襯出來,流光異彩,極具觀賞性。

  二、杰出價值

  泉州刻紙最終演變成獨立的藝術形式,是與李堯寶的七、八十年來辛勤勞動創造分不開的。他從勞動實踐中繼承并發展了民間藝術的優良傳統,創造性地把刻紙藝術廣泛應用到工藝美術上去,進一步提高了刻紙的藝術水平。他的刻紙圖案還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如戲劇服裝、刺繡、家具、木雕等,美化著人們的生活。此外,李堯寶還成功的將刻紙技藝應用到瀕臨失傳的無骨料絲花燈上,創造出立體的刻紙藝術。李堯寶刻紙曾受到國家政要和藝術界的高度評價,他的作品還多次在海內外展出,特別在臺灣地區、東南華僑聚居地深受歡迎。極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三、瀕危狀況

  1983年,李堯寶先生因病去世。因為種種原因,泉州刻紙出現頹勢。老一代創作人員和老工人陸續退休,年輕一輩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又不愿認真學習刻紙。泉州刻紙藝人的輝煌難以延續下來。目前,唯他的女兒、孫女尚執著地繼承李堯寶刻紙藝術,勉強維持著李堯寶刻紙藝術陳列館入不敷出的現狀。李堯寶刻紙藝術的發展舉步維艱,瀕危狀況日益嚴重。

  四、保護計劃

  要使李堯寶刻紙藝術的精髓和高超的技藝,繼續代代流傳下去。在搶救、保護李堯寶刻紙藝術的同時,利用舉辦各種類型展覽的機會,推薦參加各級旅游紀念品、工藝品大賽,為李堯寶刻紙藝術提供一個展示平臺。引導李氏傳承人創辦“李堯寶刻紙藝術工作室”,擴大藝術生存空間,使這一技藝不至于失傳。進一步收集李堯寶刻紙遺作,創立“李堯寶刻紙藝術展示室”,出版“李堯寶刻紙作品集”,讓世人有機會再次目睹刻紙藝術的風采。我們相信李堯寶刻紙藝術這顆泉州民間藝術中的珍珠將重放光彩、重現華章。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