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民俗節慶,是百姓過完“除夕”“新正”以后的第一個節俗。據書史記載:漢文帝之時,周勃平定諸呂之亂迎代王登基,是為漢文帝,當時恰好是元月十五日,漢文帝當即頒詔“與民同樂”,讓民間徹夜點燈,文帝、皇后與后宮嬪妃出宮游賞美麗夜景。此例一開,從此以后每年元月十五夜,京城長安家家點燈,大放光明,百姓乘機玩樂,此即鬧元宵之始,而帝后出宮游賞也成為慣例。古語“夜”稱“宵”;因而文帝偕后妃出宮游賞與民同樂,天下諸州郡國街巷也大點花燈大鬧元宵,形成一種習俗,故此稱元月十五日為“元宵節”。
閩南泉州居民,大部份為中原之移民,所以也把中州的節俗包括鬧元宵節俗也帶來了,因而泉州元宵節的點花燈觀花燈大鬧元宵的活動,也因大批中原士族南遷于斯而迅速發展,特別是南宋朝廷在泉州設置“南外宗正司”,數千皇室來此定居,每當元宵佳節之時,他們仿效京城臨安,大扎花燈,高結鰲山,布置微型亭榭,制作以山水園林為背景再安置人物和花燈,并組織各種民間游藝參加,使泉州元宵節花燈活動華麗壯觀,鬧元宵活動熱鬧異常,這節俗,歷宋、元、明三朝而不衰,故明代謝肇淛所著《五雜俎》這樣評價:“天下上元,燈灼之盛,無逾閩中”?!度莞尽芬灿性敿氂浭觯忽椛街車?,用錦緞圍繞,流蘇綴飾;鼓鳴于內,鐘禮于外;燈火三層,熱檀其上,香聞數里,鰲山上有亭臺樓閣,有暗藏機關發條的戲劇人物,能在燈下表演一些動作;鰲山外用竹節對聯裝飾。
由上述可見,泉州鯉城元宵節大放花燈大鬧元宵之俗,淵源古遠而又熱鬧壯觀。
而大點花燈與大鬧元宵是密切結合的,如上引《五雜俎》載:“天下上無燈節之盛,無逾閩中;有十一夜已有燃燈者,至十三夜家家燈火照耀,如同白日;市上則每家門首懸燈兩架,十家則扎一彩棚。其燈上至彩珠,下至紙畫,魚龍果樹,無所不有。游人仕女,車馬喧鬧,深夜乃散?!边@段記載極寫閩中泉州大鬧元宵的盛況,這種情況乃古俗流傳,因歷代統治者為了粉飾太平,同時也為了自己能徹夜游樂,所以鼓勵民間于元宵節大放花燈,朝野大鬧元宵,傳衍成俗,陸游詩有云:“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也即朝野大鬧元宵之寫照。
降至清末,泉州東西街至鐘樓一帶,從正月初三起,就開始結鰲山、搭燈棚、辦燈展為大鬧元宵造勢。而到了元宵佳節,整個泉州市區光明燦爛,如同燈的世界,從元月十一日開始,夜夜大點花燈,人人大鬧元宵,此俗一直傳衍,從未間斷。
一、元宵節點花燈:
1、元宵節大放花燈之俗,淵源古遠,自上古先民對火神的崇拜而有“通宵點燈,祭禮神祗”發展到元宵節家家戶戶點燈慶祝的節俗已歷千百年之久。直至清末民元時期,古城泉州從正月初三日起即準備各種花燈,從鐘樓至東西街一帶,就開始扎鰲山,搭燈棚,準備燈展;至正月十三日,泉州三里長的中山路大街,各爿商店門口都掛上千姿百態的上元燈,東西大街也是如此,開元寺內也掛滿花燈,東西石塔也層層結燈,大殿及廣場上均扎了鰲山,大殿兩廊也掛滿各種花燈,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全市千萬盞花燈齊放光明,整座古城變成燈的世界,形成燈的海洋。男女老少,一齊走出家門,上街看燈,一時中山路大街人山人海,萬頭攢動,擦背摩肩,特別是從鐘樓往開元寺的西街之上,人們更是擠擁,常常是足不著地,讓人流挨動前進,真正如謝肇淛所云:天下花燈,無逾泉州也,這種活動常常三五天還末能盡興。
2、泉州花燈式樣之多,千姿百態,難以盡述,有自宋代流傳至今的百花燈,寶塔燈、如意燈、走馬燈,玉簪燈和繡球燈等,還有仿制實物的雞燈、扇燈、罄燈、茶甕燈、酒壺燈、潤餅燈等等,更有嫦娥奔月燈、鯉魚吐珠燈,仙女荷花燈、龍鳳呈祥燈、雙龍戲珠燈、年年有余燈等等,還有明代發明的特殊材料制作的料絲燈,各種飛禽走獸、花果蟲魚、人物或建筑物,在良工巧匠手中,應有盡有,品種不下千百,它們寄托著人民無限美好的愿望。
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良工巧匠利用當代物理科學的光學、力學、電學和化學原理又制作出許多現代花燈,如反映新社會的五角星燈、鐮刀燈,各種器物如汽缸燈,車鎖燈、門鎖燈、汽車燈、飛機燈、輪船燈、衛星燈和火箭燈,更有能閃光活動的雙眼閃光的龍蝦燈、雙眼閃亮又能擺尾的長毛兔燈,以及用超薄篾片制成的工藝極高的玉竹花籃燈等等,真正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如果走上大街,真正是“山陰道上,目不暇接”。
近年以來,花燈工藝又引進激光、電子最新科技成果,使各類花燈向立體、音響、活動、折光和沁香方向發展,使觀賞花燈同時可享受工藝、燈光、色彩、音響、活動及芳香之美而驚呼泉州古老傳統燈藝已煥發出日新月異的時代光輝,爭奇斗巧,絢麗迷人而名揚宇內海外。
二、元宵節游藝裝閣
泉州乃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站,始于隋唐而盛于宋元,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百業興盛,文化發展,傳統節俗也隨之繁榮,在元宵佳節之際,除了大點花燈之外,還有裝閣游藝活動更使元宵佳節生色,為觀者助興。
裝閣之俗甚早,雖然史無明載,但至遲明代以前即有出現,這種游藝形式是由戲曲及弦管南音衍生的活動,由于泉腔南戲、南音在泉州繁榮發展,所以在宋元時代即有此類活動興起,后來大盛于明代。
裝閣的“閣”也稱“閣臺”、“閣棚”,其寬廣約如雙人床,圍以高1.8尺棚欄,閣中架以木板,兩端各豎鐵桿一支,以供“閣旦”坐立扶之,由四壯漢抬著閣臺,組成游藝隊伍。
閣中角色稱“閣旦”,飾演群眾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如《三國》、《水滸》、《西游記》、《說唐》以及《封神演義》、《英臺三伯》和《陳三五娘》等。閣旦手執檀板,清唱南曲;由于閣旦窈窕動人、閣棚五彩繽紛,閣中人物惟妙惟肖,加上弦管伴奏南音清唱,故往往吸引眾多群眾圍觀。
裝閣游藝不僅百姓為之,士大夫也有參加者,泉州明代進士秦鐘震一年于元宵佳節獨自承擔一臺閣棚,屆時執事們為他備好,到了游藝當天,秦進士吩咐家人拿了幾床雪白棉絮,利用閣棚板凳堆疊再蓋上棉絮裝成山丘形狀,又掛上“白雪滿山高士臥”的閣名,兩邊又掛上同代名士高啟的名句:“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作對聯,此時秦進士酒意微醺,身穿長袍,手執書卷,就躺在那雪白棉絮之上,執事們原以為秦進士會雇什么好角色來裝閣,全沒料到竟是這樣的閣,也只好抬著他游玩一天了,此事后來在泉州讀書人中傳為美談。
裝閣還有草龍閣、蜈蚣閣、香閣、板凳閣等等,各顯其趣,茲不贅述。
三、元宵節攻炮城
古城泉州在元宵節有一項風格獨特場面熱鬧的群眾性娛樂活動,那就在百源川池畔或威遠樓廣場舉辦“攻炮城”活動,這是項融娛樂與競技于一體的群眾性娛樂活動。
炮城的制作要有內行的師傅,先用竹木、麻繩、鉛線和鐵釘等材料搭起炮城的框架,高約二三丈,分成若干層,形狀可方可圓或三棱尖塔,框架搭好之后,由焰火師傅根據財力及要求,設計出多種焰火圖景,置于炮城周圍,層層而上,直至最高點。
炮城焰火圖景甚多,焰火師精心設計,常見的有“金龜磨”,在一個米篩大的竹環上捆扎無數橫放的裝滿火藥的斜口蘆竹細管的“鼠仔”并用一條火藥心相連接,一旦火藥芯被攻城炮兵的電光炮擊中引燃,所有“鼠仔”同時迸出五光十色的焰火,并推動竹環迅速旋轉,變成五彩繽紛的飛輪,在熱烈的鞭炮聲中飛旋。
又如“仙人祝壽”,當攻城的電光炮點燃這個節目的火藥芯時,燃燒的焰火化成一個仙翁的形象,扎在仙翁手上的一軸圖卷突然向下展開,在鞭炮聲中顯示出一個斗大的“壽”字。
又如“滿天星”,一經點燃,在二三尺長的竹條上縛著的百十個“鼠仔”同時射向天空,最后在空中爆炸閃光,猶如今日之五彩焰火。
焰火師設計多種節目,未能一一詳述。
攻城時辰一到,炮兵各顯神通,人人競勇,都把點燃的電光炮扔向最高處,以點燃那個最精彩的節目,捧走首獎。此時電光炮在炮城四周上空紛飛,圍觀群眾吶喊助威,每當攻下一個節目時,圍觀者高聲喝彩,場面十分熱烈,為元宵節增添無限熱鬧氣氛。
四、敬祀祖先,孝“代人”
中國人歷來有泛神崇拜與“事死如生”的傳統風習。元宵節乃新的一年中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各族姓經常于元宵節前后舉行隆重“春祭”,以隆重的儀式及盛宴祭祀恭奉在祠堂祖廳中的祖先,各家各戶也以五味碗,潤餅菜敬祀家中的祖先,此俗原自中州跟隨移民而流傳至古城泉州城鄉各地。
除祭祀祖先之外,就在正月十五日下午,各家各戶由家庭主婦主持一個“孝代人”節俗,所謂“代人”乃用以代替代表人,是人的“替身”。其形制乃用細篾條先扎成一個直徑約寸半的小圓圈,再向上扎一支寬六分長四寸的短篾片,然后貼用色紙剪成的男女立式形象,男人下身開叉作褲,女人于下身整片為裙,臉上繪五官,數量為全家男女人口數,也即代表代替一家人丁之意,主婦將這些“代人”擺在已有五味碗的竹簸箕邊沿,讓“代人”們面向五味碗,于是主婦點燃炷香祝告,請祈神靈保庇一家大小平安,事業順利發達。祝告既畢,然后主婦把每一仙“代人”拿在手中,逐一讓“代人”吃魚肉菜肴,又拿酒杯逐一讓“代人”飲酒,在做這些動作之時,主婦口中念道:“食肉走歷歷,吃酒走扭扭;吃人酒菜,替人消災。”然后取冥幣銀、服、金連同“代人”一并在焚金爐中燒化。“孝代人”之儀俗至此結束,這個節俗就是在一年之春讓“代人”作替身,代替真的人去頂禍消災,這就是此俗的心理基礎。
五、元宵節夜去聽香
元宵節吃過潤餅菜之后,一些有心事的男女,常到關帝廟或其他神靈去卜杯求“聽香”的方向、角落,在神明默許或指點之下,到某一方住暗中聽人言語,以作為自己問題的答案,常有的是年青男女尋求自己關于婚事或求職的答案,僑婦詢問海外親人的吉兇,商人尋問商業的興衰等等。
元宵佳節期間,常有火鼎公婆及宋江陣之游藝,茲不再贅。
六、專用食品:元宵丸,元月十五日早,家家戶戶必煮元宵丸吃,以寓團圓美好幸福之意。
元宵丸,俗稱上元丸,以炒熟花生仁、烏麻籽、冬瓜糖屑,共為細末,加入白糖制成龍龍眼果大之內核,食用時裹以上等糯米粉,入水煮浮即可食用。此種上元丸其淵源甚為古遠。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稱正月十五日為元宵,上元丸也稱元宵或元宵丸,宋周必大《太平園續篇》:“元宵煮浮圓丸子”??梢姶怂字吝t在宋代即已有之,后人因元宵煮圓子,遂呼圓子為“元宵”。閩南人多中原移民,也帶來此俗,于元宵節前制備,待上元節食之,此俗歷經千年至今流傳不衰,街坊隨時有制作備用者。
文藝踩街,元宵節經常舉行豐富多彩的文藝踩街,此俗淵源也甚古遠,其源肇自“唐代的蹈歌”。據《朝野僉載》稱唐明皇先天二年(713),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夜,于安福門外作高燈,少女蹈歌于其下。后世將蹈歌改為行歌,進而加入一些其他文藝形式逐漸衍化為今日之文藝踩街。
泉州古城于上元節經常舉行文藝踩街,內容異常豐富,舞獅弄龍、閣臺馬隊、火鼎公婆、抉胸、車鼓陣、弦管、十音、八音、女間 仔唱等等,難以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