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堆補天
端午節之前,泉州一帶常常陰雨綿綿,人們盼晴心切,仿效女蝸氏煉石補天的做法,于是有了“煎堆補天”的民俗。民謠“雨仔微微,舀油來煎堆”正是這種民俗的生動反映。堆,是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內煎之”(《泉州府志·風俗》),味道香美,很受人們喜愛。在泉州,除了名聞遐邇的“蠔堆”(又名“蠔煎”)外,還有“麥堆”、“豬油堆”等。
筅塵
為了干干凈凈過春節,除夕之前,家家戶戶都要進行一年一度的“筅塵”(撣塵),即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活動。這種“筅塵”的習俗宋代已可見。據宋·吳自牧《夢粱錄》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p>
吵新人
吵新人,即鬧洞房。泉州一帶有“七日內無大小”之說,意即新婚以后的七天之內可以不拘禮節隨時鬧洞房。鬧洞房的內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婦當眾做出種種親昵舉動,形式多樣,詼諧風趣。但有時也會因無所禁忌、別出心裁而出格。
滿月
嬰兒出生滿一個月,稱作“滿月”。主人要請理發匠為嬰兒剃去胎發,俗稱“剃滿月頭”,并以“龜粿粽”饋送親友鄰居,親友鄰居則回贈衣服、贏巾(襁褓)、項鏈、手鐲、腳鐲等?!褒敿@粽”中必有一種叫“滿月圓”的米粿,因形狀像奶頭,故俗稱“豬母奶”。它象征母乳充足,嬰兒健康。
度晬
嬰兒周歲,俗稱“度晬”。是日,主人要為嬰兒“做度醉”,敬神祀祖,設宴請客,還要制作大量的“四腳龜”和米粽分送親友,祈求嬰兒早日學會走路,健康長壽。外婆家通常要送用紅線繡著“ ”字的“度晬裘”(披風)、“度晬帽”和有虎頭圖案的虎耳帽、虎耳鞋以及銀制的如意鎖、長命鎖、天官鎖或手鐲、腳鐲等,祝福嬰兒吉慶康健。
十六歲生日
男孩十六歲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因此十六歲的生日儀式特別隆重。家里要備辦“三牲”、壽面最后一次答謝床母、檐口媽和夫人媽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線等物分送親友鄰居,并設宴招待。這時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襪或布匹等表示祝賀。
過番
閩南地瀕東南海濱,從唐代起,就有泉州人漂洋過海,移居南洋群島。隨著宋元泉州港的興盛,遠航東南亞各國經商的泉州華僑更是猛增。本地人習慣把前往南洋謀生稱作“過番”,旅居南洋一帶的華僑則被稱為“番客”。
送順風與褪草鞋
泉州人即將出國謀生或華僑回鄉探親后又將返回居留國之時,親友紛紛前來贈送家鄉土特產或中成藥,為其送行,俗稱“送順風”,如設宴送行,則稱辦“送順風桌”。華僑自海外歸來,親友聞訊趕來送雞、雞蛋、面線、美酒等物或設宴接風洗塵,俗稱“褪草鞋”(因舊時出遠門,常穿草鞋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