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處臺灣海峽西岸的福建省東南部,位于北緯24°33′09″--25°56′03″,東經117°34′25″--119°05′26″之間。泉州城區范圍包括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分布在泉州城區和城南的晉江市、石獅市,城西的南安市及城東的惠安縣,有萬壽塔、六勝塔、石湖碼頭、美山碼頭和文興碼頭、九日山祈風石刻、真武廟、天后宮、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等航海與通商史跡,老君巖造像、開元寺、伊斯蘭教三賢四賢墓、清凈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多元文化史跡,德濟門遺址、洛陽橋等城市建設史跡,數量眾多,形態不同,內涵豐富。
泉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5-8月多東南風,7-9月為臺風季節,9月至翌年4月多東北風,適宜于以風為動力的帆船航行。泉州海岸線綿延曲折,全長達427公里,海床多為花崗巖結構,海灣多,水域寬,航道深,有許多天然深水良港。歷史上,泉州先民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宜海條件,在瀕海的泉州灣和晉江、洛陽江入海口建造貨物轉運碼頭,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頻繁的海上貿易活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鏈帶中著名的東方大港?,F存于泉州灣的萬壽塔、六勝塔等古航標塔,以及石湖碼頭、美山碼頭和文興碼頭等古碼頭,依然保持著歷史上泉州“刺桐”(zaitun)港獨有的港口風貌。
悠久的海上貿易往來活動,使得古代泉州社會生產長期圍繞對外貿易來進行。10世紀-14世紀(宋元時期),泉州的陶瓷生產遍布邑內,并出現了許多專門生產外銷陶瓷的著名瓷窯,產品遠銷東南亞及世界各地,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通商貿易的大宗貨物。其中,晉江磁灶窯即是一個重要的生產基地,現存的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頗具規模,遺存豐富,其生產的年代同“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緊密相連,是古代泉州以海外貿易為中心的獨特經濟形態的一個生動例證。
與頻繁的航海貿易活動相關聯,泉州的海神信仰也極為豐富,九日山祈風石刻是古代管理海外貿易的市舶司官員和地方軍政長官,在山麓延福寺里的昭惠廟舉行祭祀海神、祈求風信的典禮而留下的石刻文字記錄,它是現存唯一的中國古代政府舉行有關航海事記錄。與海口或江口碼頭毗鄰興建的真武廟、天后宮等諸多海神廟,也是古代泉州地方官員和民眾祭祀海神的重要場所。尤其是位于城南的泉州天后宮,不僅因其悠久的建筑歷史、大型的建筑規模、精美的建筑藝術成為眾多天后廟宇的建筑范本,而且,歷史上這里一直是海神天后信仰極為重要的傳播中心,天后信仰經由泉州遠播世界五大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迄今已擁有2億多信眾,在人類海洋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使泉州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密切的經濟聯系,也使泉州與世界各地的文化產生了直接的接觸和交融。在泉州,中國固有的道教,“中國化”的佛教,與伊斯蘭教、印度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等其它世界性的宗教長期共存,形成了東西方文明兼容并蓄、多元文化相和相安的奇觀,—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神學文化的寶庫”。現存的老君巖造像,開元寺、伊斯蘭教三賢四賢墓、清凈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以及德濟門遺址出土的許多外來宗教石刻等,無不體現了世界多種宗教文化在古代泉州盛行與并存、發展與交流的歷史軌跡。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帶來的經濟和文化的繁榮,使古代泉州成為一座“市井十洲人”的國際大都市。歷史上,泉州的城池因為外來人口的不斷增加而屢有擴建,而為了適應城市與港區之間商民往來、貨物集散的需要,泉州的路橋建設無論數量和規模也遠遠超乎其它古代港城,并有“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的美譽。現存興建于10世紀一14世紀(宋元時期)的德濟門遺址及洛陽橋,即是泉州古城為適應“海上絲綢之路”的需要而發展與變遷的歷史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