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工作完成情況
(一)聚焦保護利用,提高文物工作創新能力。推進創建國家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和省級文物保險服務項目,完成省級以上文保單位建檔和市級以上文保單位定線落圖工作。同步推進10個文保單位保護修繕工程,啟動錫蘭僑民舊居、通天宮保護修繕施工和黃氏民居、王順興信局舊址編制保護設計方案等。扶持文創產品開發,鼓勵文化園區、企業加強非遺產品的研發創新,支持文創企業創新開發“福獅”文化產品等。通過藝術加工、創新設計,提升產品附加值,將非遺文化作品轉型為市場吸引力較強的文旅產品,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發展。
(二)聚焦提質增效,提升公共文體服務水平。一是在充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按照“月月有主題、月月有活動”的思路,加強主題活動策劃,如在中國旅游日舉辦“聽!古城的聲音”直播接力連線,用“聽”的方式展現鯉城煙火氣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古城魅力;策劃舉辦“古城百匠守藝人·文化遺產新設計”傳承發展計劃、“宋江陣·青獅爭霸”鯉城區2022年“福獅文化”活動、古城傳播人才技能比拼大賽、“世遺·展鯉城魅力”鯉城區旅游商品評選大賽等一系列活動,為文旅市場造勢。并依托微博微信、抖音頭條等網絡渠道,開展系列營銷活動,同時組織參加旅游博覽會、全國旅游推介會等,加大對外旅游營銷宣傳力度,塑造古城旅游目的地新形象,擴大古城旅游美譽度和知名度。二是策劃名人要事紀念活動。結合李贄誕辰495周年、李叔同逝世80周年以及“中斯”建交65周年等重要大事,聯合相關部門策劃舉辦系列紀念活動,著力打響“雙李”名人文化牌和海絲文化牌。三是持續推動口袋健身公園建設,健全全民健身組織網絡,有序開展健康咨詢、科普講座和全民健身活動,結合全市首屆“海絲”體育節舉行“斯凱奇健步行”等群眾性公益活動,積極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發展。
(三)聚焦業態融合,助力文旅經濟發展。一是抓招商引資謀提質增量。今年來,簽約落地文旅文創影視項目15個,計劃投資額103.3億元。積極籌備舉辦首屆海絲泉州數字文創博覽會,初定于12月上旬舉辦;加大文旅招商力度,協同區文投集團加強海絲家族超級IP運作推廣,與八馬茶葉等企業簽訂IP授權協議等。二是做好旅游行業疫情防控和疫后指導工作,針對文旅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推出四個“對策包”,及時為企業紓困解困,力促文旅經濟快速恢復增長。指導文旅企業向國家、省、市爭取相關獎勵、補助等扶持資金共計282.97萬元。泉州開元寺大眾茶館提升補助資金30萬,泉州古城文化生態旅游度假區游客統計補助資金10萬元,暫退旅行社服務質量保證金218萬元等。三是促文旅消費提振行業信心。聯合福建銀聯,結合泉州申遺成功一周年契機及暑期旅游旺季,舉辦為期3個月的文旅促消費活動,激發文化旅游消費潛力,促進鯉城區文旅消費市場恢復發展。推項目建設穩經濟增長。四是推項目建設穩經濟增長。加快推進住宿接待載體規?;ㄔO,實施萬盛酒店、八一酒店改造等總投資22.5億元的10個住宿接待載體提升項目;出臺新的民宿實施方案,并把我區民宿作為住宿載體的補充,打造集餐飲、住宿、娛樂等為一體的民宿綜合體。
(四)聚焦傳承創新,增強非遺文化發展活力。結合“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鼓勵掛鉤社區因地制宜,積極融入“非遺”特有文化元素,如金山社區項目點構建非遺小屋等閩南文化和非遺文化傳承平臺,開元社區項目點成立泉州珠繡傳習所,僑光文創園項目點建立城南非遺文創運營中心和“城南記憶”文化展館,常態化開展傳統文化特色活動等。舉辦非遺線上購物節,廣泛發動非遺傳承人、傳統手工藝從業者參加,指導其入駐電商平臺。東街鐘樓肉粽、源和堂蜜餞等多家非遺相關商戶在淘寶、拼多多、抖音等平臺取得了不俗的銷售業績,其中東街鐘樓肉粽今年5月-6月份在各大電商平臺銷售總計超8000單,實現營收100余萬元;源和堂蜜餞銷售超7000單,實現營收60余萬元。
(五)聚焦管服并重,促進文旅市場健康發展。一是強化監管隊伍建設。多次組織召開世界遺產和文物安全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形成上下級、部門間聯動機制,織密文化遺產“防護網”。二是加大監管力度。抓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各項工作,增加巡查頻次、強化監管力度,積極開展文體旅行業安全生產大檢查,確保文體旅市場安全穩定。強化旅游市場服務監管,以旅行社、A級景區、星級飯店等旅游企業為檢查重點,重點查處私設“景點”問題、未按規定簽訂旅游合同等非法經營行為。今年來,共組織執法人員430余人次,檢查經營場所150余家次,發現并消除各類安全隱患130余處。
二、2023年工作計劃
(一)沖刺一批爭先創優項目。全力創建“泉州古城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及省級文物保險服務試點,助力推動中山路創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龍嶺社區創建省級“金牌旅游村”,全面完成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復核和整改工作,完備鯉城公共文化服務軟硬件設施。
(二)提升一批新型文化空間。完成一峰書院、圖書館新館、4家公共文化服務中心、8家文化陳列館、展示館等文化空間改造提升;結合“黨建+”社區鄰里中心文體功能建設,建設完成一批文旅驛站。
(三)升級一批文化遺產項目。新增1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公布2批次區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增設3處非遺傳習所、擴編5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目。新增4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
(四)修繕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完成亭店楊氏民居、施瑯故宅、黃氏民居、王順興信局舊址之船樓、花橋慈濟宮、錫蘭僑民舊居三、四進和護厝等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修繕。2025年前全部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完成1遍保護修繕。
(五)改造一批文物安消防工程。在省級文物保險服務項目的基礎上,深化文保單位安防、消防水平。完成亭店楊氏民居、施瑯故宅、安禮遜圖書樓等14處省級以上文物建筑類文保單位安消防工程,實現省級文保單位安消防100%覆蓋。
(六)實施一批文化保護機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管理評價、需求反饋、年報公開、績效評估等制度措施;制定完善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政策體系和管理規范流程。升級、完善文物(遺產)監測體系,建立省文物保護中心鯉城工作站,構建文物保護管理的運行中樞管理機制。
(七)舉辦一批文旅主題活動。結合李贄李叔同、蔡國強蔡崇達等名人效應,舉辦系列文化活動,打響“雙李”“雙蔡”名人文化牌和海絲文化牌。常態化每年舉辦一屆海絲文博會,打造永不落幕的國際性文商旅盛會。推動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一系列高品質文化活動,以海洋文化傳統藝術共建國家與民族間的情感紐帶。結合每年春節、元宵、世遺日等節慶日開展閩南文化嘉年華、世遺紀念日等節慶活動,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八)謀劃一批文旅產業項目。謀劃街巷文旅夜經濟項目、海絲夢華錄沉浸式街區、古城街巷文創園改造等文旅產業項目。常態化開展文旅促消費活動,激發文化旅游消費潛力;發揮西街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的品牌、流量效應,大力發展夜間經濟,打造夜購物、夜美食、夜休閑、夜旅游、夜娛樂、夜健身等多樣業態的集聚區。
(九)推進一批住宿載體項目。打造龍嶺鄉村民宿部落、西街民宿集聚區等住宿載體項目,持續推進提升萬盛酒店、八一酒店改造等住宿接待載體,進一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
(十)建設一批體育重點項目。2023年-2025年擬建設鯉城區斯凱奇體育公園、斯凱奇足球訓練營、綜合體育館、南環路卡丁車體育場、東亞之窗鯤鵬游泳館等,計劃建設20個口袋健身公園,進一步完善公共體育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