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泉州一直在路上。
去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1+N”政策體系,在此基礎上,今年泉州持續發力,集成近期國家、省級層面的會議精神和政策導向,特別是1月4日國家發改委在泉州召開的“創新發展‘晉江經驗’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多方聽取民營企業家意見建議,梳理提出新一批政策干貨,力爭為全市市場主體送來開春的“及時雨”,為泉州民營經濟發展行穩致遠增底氣、加動力。
持續提升“創新鏈”
設立超億元企業研發投入獎補資金
近年來,泉州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源頭活水,在去年
做大做強“產業鏈”
推出民營企業
泉州把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旗幟和標桿,通過建立重點企業激勵機制等多種形式,造濃奮勇爭先的社會氛圍。
推出民營企業
實行龍頭企業營收首超獎勵。對年度營業收入首次超過
當前,泉州正加快建設中央活力區,提供優質的辦公、商務和生活配套環境等,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在中央活力區購置辦公樓宇時,最高可享受
深度融通“資金鏈”
力爭
泉州把強化金融支撐,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助力,支持和引導企業充分運用資本市場工具,拓寬融資渠道。比如,設立運作中小微企業融資增信基金,力爭每年新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超
延伸土地“價值鏈”
今年推動不少于
泉州把土地要素保障,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潛在動能,努力為民營企業發展騰挪更多空間。
一方面,深化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專項行動,對租賃園區產業用房的入園企業,給予入駐第一年租金全額減免;對入園企業購置新設備,給予投資額
另一方面,用好國務院賦予的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政策,制定完善低效用地再開發專項規劃,積極探索新型產業社區規劃建設標準,今年擬推動盤活城鎮低效用地不少于
打造公平“法治鏈”
讓民間資本“敢投”“會投”“放心投”
泉州把公平競爭和可預期的法治環境,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最大營商環境,讓民營企業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在行政執法上,建立包容審慎監管機制,實施行政執法“四張清單”,去年來已累計減輕企業負擔近8000萬元,讓執法行為更有溫度。在市場保障上,對金額在1000萬元以下的政府投資項目,不再收取投標保證金。在企業護航上,加大力度清理與企業性質掛鉤的行業準入、資質標準、產業補貼等歧視性規定,最大限度降低訴訟對企業及企業家的負面影響;海絲中央法務區泉州片區已新入駐律師事務所40家,就近提供法律服務。在投資機遇上,梳理推出一批向社會公開推介、適合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建設運行的項目,全力推動民間資本“敢投”“會投”“放心投”,力爭2024年民間投資增幅保持全省首位。
優化升級“服務鏈”
線上直達兌現惠企資金超
泉州把精準高效的政務服務,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強大后盾,踐行親清政商關系,針對不同經濟周期、不同企業需求,與企業保持常態化互動。
堅持“服務群眾、服務企業、服務一線”的理念,用好市縣領導掛鉤聯系民企工作機制,用活萬名干部進萬企、局長走流程走基層等政企互動方式,設立“辦不成事”反映專窗、“企業訴求接待處”,想方設法把企業難辦的事辦成,用“干部敢為”帶動“民企敢闖”。比如,做強“政策找企”平臺,實現“簡單接入、自動匹配、便捷申報、快速兌現、直達企業”,去年全市已線上直達兌現惠企資金超53億元,今年“政策找企”平臺將進一步擴大服務覆蓋面。
優先給予青年人才創新創業項目股權投資
泉州把民營企業引才育才,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有生力量,持續深耕人才“港灣計劃”和“涌泉”行動。
在人才引進方面,全面升級各類人才補貼力度,比如對民營企業新引進的博士、碩士、全日制“雙一流”本科生、普通本科生,分別提供10萬元、5萬元、2萬元和1萬元生活補貼。
在創業支持方面,對符合條件的青年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優先給予股權投資,吸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社會資本跟進投資。
在用工保障方面,對引工大使給予每年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