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文件(十五)
關于泉州市鯉城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
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19年國民經濟
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2018年12月25日在泉州市鯉城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泉州市鯉城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易文騰
各位代表:
受鯉城區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會書面報告鯉城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區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面對日趨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全區上下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打好“三大攻堅戰”,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積極應對挑戰變中求穩,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經濟社會發展穩定性協調性進一步增強,邁向高質量發展起步良好。
(一)2018年主要預期目標完成情況
——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38億元,增長8.7%(預計數,下同),完成年度目標。
——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實現19.01億元,完成年初預算數,增長3.7%(比上年收入預計數18.28億元增加0.73億元、增長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10.59億元,完成年初預算數,增長1.5%(比上年收入預計數10.38億元增加0.21億元、增長2%)。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2868萬元,增長2.5%,完成年度目標。
——工業增加值實現110億元,增長10%,高于年度目標3.5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205億元,增長8.2%,低于年度目標2.3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82.25億元,增長12%,完成年度目標。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下降30%,低于年度目標43個百分點。
——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實現11756萬元,完成年度目標的95%。
——出口商品總值(海關口徑)實現36.57億元,增長3%,低于年度目標2個百分點。
——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4.4萬元,增長8%,高于年度目標2個百分點。
——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口出生率、萬元GDP能耗、化學需氧量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氨氮排放量削減、氮氧化物排放量削減、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等約束性指標預計能夠完成市政府下達的年度目標。
(二)2018年重點項目完成情況
全區64個在建重點項目實現投資59.08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90.3%,滯后序時進度9.7個百分點。從行業投資完成情況看,18個民生及社會事業項目實現投資9.34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74.1%;18個城建項目實現投資37.1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1.8%;28個產業項目實現投資12.6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64.3%。從工程形象進度來看,有24個項目按序時進度推進,40個項目滯后序時進度。
(三)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成效和特點
1.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趕超,經濟發展穩步提升
深入實施高質量趕超意見,努力實現發展動能變革,經濟增速穩步回升,2018年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工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商品總值(海關口徑)、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7項指標增幅分別比上年提高2.2、0.1、5.6、0.1、0.7、5、1.7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全區工業增加值實現110億元、增長1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實現403.7億元、增長11%。優勢產業支撐有力。紡織鞋服、機械汽配、電子信息三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345.2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5.5%,拉動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9.4個百分點。重點企業產能逐步釋放,9家上市及掛牌企業實現產值101億元,億元企業實現產值343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勢良好。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7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42%。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總數達49家。4家企業入選2018年度瞪羚企業培育庫,共獲得143.8萬元貼息補助;11家企業入選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獲市、區兩級補助110萬元;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新增2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編制完成我區“專精特新”專題調研報告和路線圖。
第三產業支撐不斷強化。深入開展“第三產業提升年”活動,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提高至60%以上,25個第三產業重點項目實現投資13.2億元。15家企業獲評2018年泉州服務業企業100強,12家企業列入2018年泉州市生產性服務業重點培育對象。消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2.25億元,增長12%,其中177家限額以上商業企業實現零售額250.57億元,增長14.3%;百腦匯生活廣場正式營業,溫陵商貿中心建設有序推進,開元盛世廣場、新天城市廣場等商圈加速繁榮。電商占比逐步提高。21家限額以上電子商務企業實現零售額44.53億元,增長25%,占限額以上商業零售額的17.8%;網商虛擬產業園鯉城分園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設立;電商企業總部基地一期入駐電商企業250家,天貓、京東、企業C店、個人網店1500家左右,注冊商標200多個,線上日均訂單量達10萬單以上,年銷售額預計可超過20億元;電子商務企業總部基地二期建設啟動。汽貿產業保持優勢。全區限額以上汽車類企業實現零售額123.06億元,增長13%,占限額以上商業零售額的48.9%;積極培育打造全球通汽車綜合交易中心和睿泰、海天、上海大眾等4個汽車產業綜合體,汽車商圈輻射帶動效應進一步增強;成功引進元谷海約新能源共享汽車項目。樓宇經濟漸成規模。開元盛世、新天城市廣場、百腦匯等商務樓宇共引進企業316家;加大力度盤活閑置資源,利用閑置樓宇、廠房新引辦企業55家,盤活面積3.6萬㎡。文化旅游魅力提升。舉辦一系列節慶活動,大力打造“古韻鯉城·文化之旅”品牌,鯉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步提高,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突破710萬人次、增長18%,實現旅游收入99.8億元、增長25%。新門片區“三創園”成為福建省唯一入選國家文旅部2018年度“文化產業雙創扶持計劃”的項目,新門片區“三創園”、源和1916獲評市級文化產業重點園區,海絲古城數字化復原項目穩步推進;成功引進孫楠國學IP文化酒店入駐,“東亞之窗”文創園、新門文旅街區、泉州美食城等多個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科技創新成效繼續顯現。“中國制造2025”穩步推進。推薦漢威機械“HW—NKX—600型全伺服嬰兒訓練褲生產設備”申報福建省首臺(套)智能制造裝備項目;5個項目列入省級技術創新重點項目。開展“互聯網+制造業”創新試點,引導海天科技等紡織鞋服企業開展互聯網全流程生產協同;鴻福化纖列入福建工業和信息化龍頭企業擬培育對象重點項目;5家企業獲評福建工業和信息化高成長企業,5個項目被納入省級兩化融合新增重點項目、13家企業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百千5311”工程深入實施。建成數字化生產線2條,推廣泉州市數控一代示范產品2862臺(套),梅洋高速注塑產品生產線等一批國內高精尖數字化生產線投用。創新驅動能力顯著增強。預計全社會研發投入3億元;新增1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7個項目獲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立項。知識產權工作量質齊升。獲評2017年度全國知識產權最具影響力縣域,全省僅2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預計達12件,專利申請總量預計達2300件、增長46.9%;新增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國家級2家、省級1家,新增市級專利密集型產業重點企業4家,6家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金額累計達5820萬元,4家企業通過國家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標準認證。
2.強化城區精建細管,積極打造和諧宜居環境
古城新區建設提質提速。以項目攻堅年、城市雙修等活動為契機,推動古城保護提升,全力推進34個古城“雙修”項目建設,實現區級投資1.97億元。加快“江濱南路沿線片區、站前大道鯉城段兩側片區、筍江路兩側片區和紫帽山-烏石山片區”開發,金塔段商住(一期)市政道路續建工程(新延路)建成通車;南環路、筍江路道路及景觀提升改造工程(PPP)、泉州七中江南校區(PPP)、站前大道西側棚戶區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PPP)等項目均已開工;基本完成興賢路中段征收任務,延陵石改項目已完成征收任務的71%。全面推行農村公路“路長制”,對全區176公里農村公路進行規范化管理。
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順利通過省、市“七五”普法中期檢查驗收;落實矛盾糾紛化解責任,今年全區共化解矛盾糾紛1111件、化解成功率達100%;受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520件,挽回經濟損失約828.5萬元。完成各街道和社區綜治中心建設,完成27個社區“天網工程”建設,健全完善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和聯網應用。創建食品“一品一碼”可追溯系統,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有力,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各類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事故。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打掉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1個成員31人、惡勢力犯罪集團3個成員33人,偵破九類涉惡典型案件145起,查處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充當“保護傘”問題1件8人。加強金融風險防控,持續開展打擊非法集資專項整治行動,成功化解處置財佰通和夢熙兩起案件,超越服飾、奇星機械、蔚林木業、文創科技、中庚視通、光微電子等重整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不良貸款率1.73%。深入推進失信聯合懲戒,持續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推進。
生態環保工作扎實推進。繼續實施綠化提升三年工程,投資近4000萬元建設池峰路二期、七支路、站前大道等綠化項目;完成幼林撫育880畝。堅決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組織開展大氣污染防控百日攻堅,全區空氣質量指數(AQI)為21-175,空氣優良率95.7%,較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污染天數減少13天;區、街道兩級全面建立雙河長;認真開展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和黑臭水體整治,完成1個污水管網工程、13個重點水體整治工程建設;集中力量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全區納入考核的4個市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編制《鯉城區土壤污染與治理修復規劃》,全區危廢品轉運處置率達97.8%;預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5000畝次,完成化肥使用零增長減量目標;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工作全面鋪開,建成17個垃圾分類試點并投入運行。持續保持治違高壓態勢,開展百日拆違行動,累計拆違38萬平方米,完成市下達年度任務的145%。
3.深化關鍵領域改革,持續優化提升營商環境
“放管服”改革推深做實。行政審批更加規范。加快國家級行政服務標準化建設,新增標準54項、修改標準78項、作廢標準48項;基本完成24小時自助服務區建設。實行一次性告知和并聯審批,精簡審批環節2個、壓縮審批時限34個工作日、精簡申報材料2份,“最多跑一趟”和“一趟不用跑”事項占比85%。深化“互聯網+政務”,實現行政審批服務全程網辦,生成電子證照2195件、批文5664件。商事改革效果顯著。全力推進“三十五證合一”,120多家企業受惠;在高新區范圍內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并于11月在全區推開,辦理涉及4種改革方式的企業登記量405家。簡化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手續,受惠市場主體超萬戶;試水集群注冊,目前存量集群注冊企業90家、個體489家。惠企便民積極推進。完成市區兩級國地稅合并,進一步整合辦稅資源,提高辦稅效率。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完成首批減權放權事項監管責任清單的制定和公布工作,積極開展“審批服務攻堅月”活動,將本年度102個區重點項目納入“綠色通道”,共辦理審批事項37件,節省132個工作日,群眾滿意率達100%。
其他重點領域改革有序推進。打響國企改革攻堅戰。將經營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納入國企改革工作范疇;完成商業、城建、國投、文旅四大集團組建工作。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南北二路渠整治為試點,探索建立黑臭水體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體系。推動分級診療制度改革。深化醫聯體建設,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建立醫療聯合體,啟用雙向轉診信息平臺。江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江南老年頤樂園醫養結合協議合作試點被確定為省級醫養結合試點,鯉城興賢醫院—老年康復醫療養護中心被確定為市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完善社區振興機制。實施江南新區社區振興計劃,因地制宜推進實施“文旅+”街區建設、“三生”融合發展、新型社區治理、社區經濟提升、宜居環境整治“五大工程”;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落戶限制、下放審批權限、縮短辦理時限,探索研發民宿人證比對系統,解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的難題。
4.內引外拓開放發展,著力構建全面開放格局
經貿合作互利共贏。組織參加“6·18”“9·8”“珠三角區域招商項目洽談會”等招商推介活動,吸引境外特別是“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企業來鯉投資,全年招商落地項目51個,總投資105.11億元,其中,外資合同項目8個,擬利用外資1.6億元。首屆進口博覽會鯉城交易團達成意向進口采購金額1億美元。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華交會等國內外展會,全年預計實現海關出口商品總值36.57億元。積極擴大企業自營出口覆蓋面,今年來新增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企業138家。鼓勵企業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正域跨境、新海絲網等跨境電商成功運營。
多元文化交流互鑒。加快“海絲”先行區建設。繼續開展與斯里蘭卡科特市締結友城工作,組團赴斯里蘭卡開展友好交流,推動貿易投資、資源開發、人文往來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探索開展與韓國全羅南道新安郡、伊朗伊斯法罕市下轄區、馬來西亞馬六甲州下轄區、德國奧伯豪森市、俄羅斯普希金市、摩洛哥凱比爾堡市等“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主要城市的友好交流。配合推進“海絲”聯合申遺,入選國家非遺保護傳承觀察點名單。對海絲沿岸國家和地區出口額達4.3億元。著力凝聚臺港澳僑力量。充分發揮民間宗教信仰文化交流品牌效應,支持臺灣民眾來鯉祖地寺廟進香謁祖、巡游祈福,接待臺灣進香團381個、信眾7466人次;推動泉州七中與臺中明臺高中共同簽署泉臺校際友好合作意向書;接待香港泉州溫陵僑商聯合會、馬來西亞沙巴納閩福建社團聯合會等社團共171名鄉賢返鄉參訪。成立香港鯉城同鄉總會。
5.釋放民生共享紅利,不斷提高群眾生活質量
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教育事業均衡發展。教育“兩項督導”獲優秀等級,被認定為全省首批教育強區和教育工作先進區。開展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積極擴充學前教育資源,新增2所公辦幼兒園;3所幼兒園被確認為“福建省保教改革建設幼兒園”。深入推進義務教育,2所小學被確認為“福建省義務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學?!保?所中小學順利通過市級“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痹u估認定;泉州七中順利通過省一級達標高中復查和福建省示范性高中立項評估。開創合作辦學新舉措,泉州市第十五中學與福建師范大學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并更名為“福建師范大學泉州附屬中學”。引進恒興國際雙語學校。文體事業繁榮發展。不斷完善覆蓋全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鯉城區文化館閩南文化生態展示館及2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6個“百姓書房”;鯉城區圖書館再次獲評國家一級館。建成室內健身房2個、籠式足球場1個、健身路徑項目12個、多功能運動場地4個,全民健身邁上新臺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4人、省級3人,新增12名非遺傳承人被認定為市高層次人才;繼續推進“火災監控”系統工程及文物古大厝的老舊線路改造工程,蔡清故居、黃宗漢故居等26家文保單位用電安全全面改造已立項。衛計事業優質發展。落實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2018年補助標準提高至人均55元。泉州神和醫院完成許可登記,正式開業;加快推進福澤、萬祥、市婦產等社會辦醫項目建設。全面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人數達10.13萬人,其中重點人群5.03萬人。榮獲全國首批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均等化示范區、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優秀單位等榮譽稱號,各項計生主要指標基本控制在市下達責任指標之內。國防動員、雙擁共建、優撫安置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民生保障工作卓有成效。全區民生支出9.52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64.5%。26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完成投資1.87億元。就業社保進一步強化,全區城鎮新增就業人數9011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人數23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0.91%以內,創業帶動就業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全區參加城鎮職工養老、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城鎮居民養老、工傷、失業等保險人數分別增至9.68萬人、0.72萬人、4.21萬人、6.83萬人、4.23萬人。著力提高救助水平,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600元/人/月、特困人員供養標準提高到780元/人/月,今年來發放低保金、特困救助供養金、臨時救助困難對象、孤兒基本生活補助、殘疾人“兩項”補貼等各類救助金800多萬元。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總體發展水平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困難和挑戰一直都在,經濟社會發展穩中存憂,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部分經濟指標完成不理想,第三產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出口商品總值、實際利用外資等多項指標預計難以完成年初預期;資源要素瓶頸制約突出,實體經濟發展壓力較大;新舊動能轉換不夠快,科技研發投入不足,新興產業規模仍然偏??;財稅增收困難,收支矛盾突出;城區建設管理標準化和精細化程度不高;公共服務供給還存在不少短板,優質教育、醫療等資源缺乏,民生保障仍待進一步改善。為此,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創新舉措有效解決以上困難和問題。
二、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及重點建設項目安排
(一)主要預期目標安排
根據我區發展實際,建議2019年預期目標安排如下: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7%;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1.5%;工業增加值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0.5%;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安排20.53億元,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安排11.33億元,增長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增長5%;出口商品總值(海關口徑)增長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口出生率、萬元GDP能耗、化學需氧量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氨氮排放量削減、氮氧化物排放量削減、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等指標以市政府下達計劃為準(詳見附表)。
(二)重點建設項目安排
按照統籌兼顧、量力而行的原則,初步安排2019年重點項目87個,總投資594.96億元,其中,在建項目52個,總投資307.3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75.61億元;預備項目35個,總投資287.62億元。在建重點項目中,民生及社會事業項目21個,年度計劃投資20.46億元,占在建項目的27.1%;城建項目10個,年度計劃投資33.66億元,占在建項目的44.5%;產業項目22個,年度計劃投資21.5億元,占在建項目的28.4%。
三、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匯聚發展動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著力提高實體經濟發展質量。圍繞實體經濟提質增效,重點推進薄膜太陽能新材料研發及生產、毫米電子、漢威智能裝備制造與技術協同創新產業園區等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和8個重大技改項目,推動光電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發展。推進“機器換工”專項行動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逐步推動鯉城傳統制造業由“數控一代”向“智能一代”邁進。創新土地二次開發機制,探索開展低效工業用地整理評估,加快低效用地成片轉型和二次開發利用。
著力提升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加快推進高新區創業投資服務中心項目建設,打造高新區產業創新創業平臺,進一步提升高新區的產業服務和支撐能力。鞏固提升高新區科技金融中心,建設專業的金融服務平臺,鼓勵引導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對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積極推動科技信貸、科技保險、科技擔保、科技創業投資等金融創新服務。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出臺我區2.5產業發展路線圖,培育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繼續扶持打造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7個精品眾創空間項目,力爭打造3個省級眾創空間、2個省級孵化器。
著力增強消費的引領支撐作用。提升生活服務業品質,鼓勵開元盛世廣場、溫陵商貿中心、新天城市廣場等商業綜合體創新商業業態,打造社交體驗式消費中心,推動萬祥商城、海西汽配城等重點專業市場提檔升級,實施金泉商城、工礦汽配城等改造工程,提升批發零售業競爭力。做大做強汽貿板塊,建設繁榮全球通汽車綜合交易中心和睿泰、海天、上海大眾等汽車產業綜合體,大力發展汽車電商及信息化服務平臺,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和二手車貿易,提升汽貿產業聚集度,增強服務和輻射能力。大力促進文化旅游消費,加快實施中山中路(示范段)綜合環境提升、西街東段U型面提升工程、新門旅游文化街區等項目,加強商旅文融合創新,辦好“古韻鯉城·美好生活”非遺傳承創新系列活動,組織文創園區常態化舉辦文旅活動,打造商貿文旅街區,全力打響“古韻鯉城·文化之旅”品牌,進一步提升文化旅游消費供給質量,著力建設全域化旅游景區。順應消費升級新需求新變化,推動家政服務、文化體育、養老健康、教育培訓等服務消費提質擴容,加快建設梧桐公寓、泉外藝術高中等項目,繼續支持江南老年頤樂園、興賢醫院等建設示范老年康復醫院。
(二)全力攻堅克難,扎實推進項目建設
繼續開展項目攻堅年活動,以“五個一批”項目管理為抓手,扎實打好項目接續攻堅戰,著力實施52個在建重點項目,力爭完成投資75.61億元。一要抓在建,促建成。進一步落實責任,對照年度目標,精心組織實施,加強現場調度和協調,及時解決困難,在確保安全、質量的前提下,力促南環路、筍江路道路及景觀提升改造工程、建發·瓏玥灣、泉州茂誠濱江國際酒店及商住項目等18個項目建成或部分建成。二要抓前期,促動建。從立項可研、用地審批、初設審查、施工圖設計審查、施工許可等5個階段入手,抓緊、抓實、抓好項目前期工作,倒排審批事項和審批節點,從緊從快、交叉推進,力爭恒興國際雙語學校、錦美安置區、漢威機械、立信換熱等18個項目開工。三要抓征遷,促突破。圍繞古城提質、新區提速,力爭站前大道西側棚戶區(石結構房屋)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江濱南路南側片區濱江A地塊(延陵社區石結構房屋)改造項目、泉州七中江南校區配套道路工程、中心市區內溝河綜合整治提升工程等8個重大片區改造及城市功能提升項目取得突破。四要抓機制,促實效。不斷創新重點建設管理機制,采用分類調度的方式對重點項目進行專項調度。繼續實施項目難題清單和銷號制度,定期對項目進展情況進行督查并通報。加強“一線干部”考核和管理,健全強化項目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機制,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保證重點項目建設順利推進。
(三)堅持改革開放,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一要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圍繞釋放民營經濟活力、增強企業家信心、撬動民間資本、放寬市場準入等,拓展民營經濟綜合改革,實施好進一步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行動方案,發布鼓勵支持民營投資項目清單,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創造更加適合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二要建設一流營商環境。實施營商環境提升行動,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實審批服務便民化改革措施,梳理完善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目錄,結合機構改革調整各單位權責清單,進一步厘清審批和監管邊界。深入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公共服務便民化、政務服務智慧化,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體系、執法監管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三要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新一輪黨政機構改革、事業單位改革;配合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群團機關改革和市場監管等領域綜合執法改革,做好改革涉及的機構編制相關工作。四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四大集團提升市場化運作水平,在組織架構、運營模式、經營機制、人才選聘等方面加大改革探索力度,使國有企業逐步參與到市場化競爭中。五要深化基層醫療機構改革。建立責權對應的基層醫療機構管理新體制,完善績效考核體系。深化醫療聯合體工作機制,推動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項目,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
全面提升對外開放層次。一要進一步擴大進口。落實國家、省、市鼓勵和扶持進出口的政策,調動企業進出口積極性,進一步壯大出口企業群體。加強重點出口企業跟蹤服務,支持企業加強產品研發創新、營銷服務、品牌培育,努力穩定出口規模。二要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密切跟蹤中美貿易摩擦后續發展,建立預警分析制度,準確研判、積極應對,力求將其對我區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三要繼續拓展“海絲”朋友圈。探索區域合作平臺建設,引導企業通過大龍網、海融文化等境外展示平臺,抓住時機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繼續開展與斯里蘭卡科特市各方面的友好交流,積極推動雙方正式締結為友好城市。探索開展與韓國全羅南道新安郡、伊朗伊斯法罕市下轄區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主要城市的交流互動,爭取與更多國家開展友好交流。
(四)聚焦重點難點,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
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幫扶、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大難點問題和薄弱環節破解力度,強基固本,努力保障高水平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一要堅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完善重點風險大戶、風險擔保(鏈)建檔管理及分級處置機制,切實阻斷擔保鏈風險擴散蔓延。千方百計防范化解企業不良貸款,爭取將不良貸款率控制在市下達目標內。協調各銀行機構加快推進不良貸款處置,完善本轄區國企接包后續經營目標考核機制,確保國有資產保值不損失。抓好互聯網金融、非法集資等領域風險防控,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繼續做好財佰通等案件的善后處置工作,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發展。二要深入推進精準幫扶。做到民政救助與精準扶貧相銜接,促使民政救助對象通過社會救助和扶貧支持兩條路徑實現脫貧。嚴格實施陽光低保。積極開展走訪慰問活動,認真落實慰問、扶貧濟困等社會救助工作。三要持續推進污染防治。認真落實“河長制”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抓好飲用水源保護和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城市污水管網建設改造和黑臭水體整治。繼續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整治“散亂污”企業,推進揮發性有機廢氣治理,開展建筑施工、道路揚塵治理等整治活動。組織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序推進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垃圾分類處理、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各項任務。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大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
(五)順應民生期待,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突出民生優先,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導向,堅持?;?、兜底線、促均衡、優品質,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積極推進泉州七中江南校區、福師大泉州附中體育館、新步小學二期等項目建設。開展2019年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工作,提高普惠性幼兒園比例。繼續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力爭瓏玥灣配套幼兒園2019年秋季投入使用。推動泉州七中和泉州六中教育聯盟建設,深入實施“名師工程”,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積極爭創國家級“安全教育示范區”。二要全面優化衛計服務。抓好萬祥醫院、福澤醫院等醫療衛生項目建設,努力擴充醫院床位數,加強衛生人才招引。研究制定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作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鞏固深化慢性病綜合防治示范區工作及全國健康促進區試點工作。三要推動文體事業繁榮發展。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契機,深入推進“刺桐文化廣場”“百姓書房”等文化品牌建設,實施“萬千百十”文化惠民服務工程,督促各街道建有獨立的綜合文化站。完善文化館、圖書館免費開放長效保障機制,構建“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的立體化服務體系,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文化共建共享。繼續做好申遺工作,提升文物保護水平。四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交通、消防和建筑等重點領域隱患治理,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不斷深化食品藥品專項整治,清理整頓食品市場秩序,凈化食品藥品市場。嚴格落實“七五”普法規劃,深化“平安鯉城”“法治鯉城”建設,推進“平安單位”“平安街道”與“平安社區”考評工作,推進“網格化+N”工作,著力抓好綜治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五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配置并舉,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和服務企業用工并重,鼓勵通過創業帶動就業,提升就業保障水平。穩妥推進城鎮職工“五險”、居民養老保險提標擴面工作。加強社保經辦機構內控制度建設,強化基金征繳和監管。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扎實抓好審計、民宗、消防、雙擁、婦女兒童、檔案、老齡、殯葬等各項工作,全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保障需求。
各位代表,做好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將在區委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下,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強烈的責任擔當推進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振奮精神、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努力完成2019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為保持鯉城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區九屆人大三次會議秘書處 2018年12月24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