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工作情況
(一)隊伍建設聚合力
一是黨建引領部門協同。成立高新區組合黨支部,聯合開展主題黨日、文明創建、“高新學堂”等系列活動,召開“高新動力?聚創未來”高新區工作組合學習交流會,以轉型提質三年行動及“戰江南”系列工作部署為導向,圍繞科技、金融、數字化、軍民融合等產業要素,草擬“一組三專班”(招商工作領導小組、招商工作小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人才工作專班、數字經濟與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工作專班、園區標準化建設工作專班)工作機制,打造團隊共建、業務共筑的強健組合工作隊伍,實現“1+1+1>3”工作效能。二是鍛造高素質干部隊伍。制定《高新區干部素質提升行動工作方案》,通過“走出去”學經驗,到先進開發區實地考察、調研,“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請進來”促提升,開設“高新學堂”,開展與干部工作崗位相適應的培訓,邀請專家、學者、上級業務部門負責人講授高新區相關業務知識、法律法規以及惠企政策等,推動干部職工學習新知識、開闊新視野、拓展新思路、倡導新理念、增加新能力,不斷提升干部隊伍素質。三是優化機關作風建設。在干部專技崗位職稱聘任上充分考慮干部實際情況,以最優方案完成職稱聘任。細化事業干部量化考核加分項及分值,爭取達到公平公正,最大限度激發隊伍活力。制定高新區“三提三效”和作風建設大整治大提升實施方案,明確具體目標和工作舉措,強化責任分解,推動按時間節點逐項落實。四是意識陣地建設逐步加強。把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意識形態(網絡意識形態)的重要論述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抓緊抓實,按要求向區委報告宣傳工作情況,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做好本單位宣傳工作。積極運用自有宣傳平臺,通過加強對高新區微信公眾號及LED顯示屏、室內外宣傳欄等室內室外宣傳陣地的常態化檢查和管理,掌控意識形態主動權。
(二)企業服務添助力
一是加強服務平臺建設。建設鯉城高新區“黨建+”鄰里中心,為園區企業職工提供24小時自助行政服務、24小時自助圖書借閱及便民辦事、科技金融、文化體育、休閑娛樂、醫療健康等服務,現已投入運營。開發惠企政策匯編電子書,逐項列明市區兩級政策內容、獎補措施及文件依據,收集匯編企業扶持政策249條。開發高新區公共服務平臺,整合標準化建設項目、招商載體等信息資源,為企業打造“掌上可查、一鍵直達”的咨詢服務平臺。建設泉州市知識產權保護高新區工作站,積極對接福建海峽技術轉移中心、福建中科育成中心等產業服務平臺,為高新區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服務和產業支撐。二是搭建銀企合作橋梁。組建金融服務小分隊,帶領銀行機構走訪有融資需求的企業,根據企業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海峽銀行和朗旭電子申請外貿貸額度200萬元,成功放款100萬元。舉辦技改貸專項金融對接會,邀請市工信局和區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解讀技改政策和技改項目申報流程,金融機構現場答疑。三是創新人才服務形式。與仰恩大學簽定戰略合作協議和人才工作服務站共建協議,推動仰恩大學與火炬電子、七星電氣建立聯系,就人才輸送達成共識。將人才服務送進企業,在漢威機械公司召開人才政策座談會,為企業職工解讀各類人才可享受的政策補貼和申報流程。與區委人才辦合作,開展“涌泉”行動專題政策宣講,邀請區委組織部詳細解讀21條人才政策,并對鯉城的營商環境和人才發展環境進行推介。
(三)項目動建強動力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圍繞“產城人”融合可持續發展目標,從產業、空間等方面統籌考慮,委托專業規劃研究機構對高新區產業布局、改造提升等開展規劃設計,進一步提升園區整體形象。緊跟江南新區控規修編步伐,加快推進規劃環評工作,補齊園區在環境保護工作方面的規范性短板。二是政策措施支持。草擬鯉城區《標準化建設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作為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的政策指引,讓企業有章可循。初擬《鯉城區江南新區低效工業用地再提升行動方案》,對低效用地進行全面整治和提升。三是試點示范帶動。重點推進鯉城高新區科創中心項目,按照創新理念和做法進行推動,滿足光電信息產業用房需求的同時適當超前。項目采用投建營一體化模式,同步實施設計、建設和招商,實現高效率高質量,現項目已有三棟樓封頂,年底將再完成三棟廠房主體結構建設。四是連片改造提升。在北部片區策劃示范區,作為鯉城區先行先試重點突破的發展區域,實施連片開發、成片改造,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同時以產業社區模式統籌規劃完善產業配套設施,推動產業空間向高集聚、高強度、高品質發展,片區內已開工或即將開工項目8個,總用地規模超240畝,建成后預計可新增工業面積約57萬㎡。
(四)營商環境增效力
一是對協調解決企業問題。牽頭協調奇信地塊(百川服飾)西南段兩棟搭蓋占位和拆遷問題,同時協調新塘社區山頭自然村解決企業地塊臨邊擋土墻和臨時村道施工,推動項目建設及保障社區居民出行安全。協調解決贏祥包袋與安邦電子企業地塊間的傾斜圍墻的糾紛問題,雙方按照一定出資比例承擔改造費用,這個長年的“頑疾”得以消除。二是專項活動助力企業發展。組織高新區火炬統計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開展2021年度火炬統計報表報送專題培訓會2場;組織高新區內外貿企業開展“跨境平臺走進鯉城產業帶”專題培訓會,吸引寶峰鞋業、華夏鞋服、眾益科技等近40家外貿企業參與,助力企業拓展外貿新市場新渠道。三是優化招商環境。研究提出鯉城高新區產業扶持政策、重點樓宇招商政策等,對重點招引項目量身定制服務舉措,實施“一企一策”,全面提升為企服務效能。圍繞高新區科創中心和光子產業園、火炬紫華園、鈞石能源廠區改造等園區標準化建設和改造項目,對相關地塊再開發、再盤活。
(五)招商引資注活力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圍繞重點產業鏈開展精準招商,結合創建省級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集聚區,招引深圳投石產業科技、廣東啟悅未來等國防科技工業、紡織鞋服產業項目,其中,福建投石產業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總部項目已正式入駐創投中心,近期啟動裝修。二是提升招商成效。已組織總投資47億元的3個項目參加“晉江經驗”20周年招商簽約大會,近期,還將推動5個以上項目參加“戰江南”招商簽約。目前,科創中心在談、擬落地的光電和電子信息項目包括森時代光電、圣源警用、凌云智能自平衡兩輪車、飛陽光電、燧成照明等,共16個,預計總投資22.15億元。擬招引項目方面,已與蘇州陳那項目進一步對接洽談落地需求,項目需要的8000萬融資事項,市金控集團已直接對接跟進。三是創建省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基地。牽頭組織 “順勢而謀,創贏未來”國防科技工業項目對接會,現場對接多家國內知名的國防科技項目公司,對高新區現有軍民融合產業基礎進行梳理,獲評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基地,獲得基地專項資金支持300萬元。進一步吸納軍民融合資源落地高新區,把高新區建設成為“引軍帶民”“促民參軍”的新高地、區域成果轉化應用的承載地和軍民融合產業聚集發展的主陣地。
二、2023年工作思路
(一)黨建引領“一張網”。打造特色品牌:以“高新動力·聚創未來”為主題,打造高新區組合黨建特色品牌,充分發揮黨建示范引領效應,大力推進黨建聯盟創建,最大限度激發隊伍活力,推動廣大黨員在服務經濟發展大局、改善營商環境等工作中,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持續推進“黨建+人才+鄰里中心”服務,強化黨建引領,加強意識形態(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持續推進“黨建+人才+鄰里中心”服務。整合相近職能:認真梳理高新區工作組合工作職能,針對 “推進人才工作、推動產學研融合、推動軍民融合、推進園區建設、服務企業發展、發展數字經濟”等相近職能進行整合,共同開展工作,科技局生產力促進中心與高新區服務中心融合辦公。
(二)企業服務“一盤棋”。金融助力:動態搜集、摸排園區內企業在金融服務方面的問題、訴求,形成融資服務活動需求清單,由金融小分隊帶領金融機構精準對接,將金融服務送進企業。通過“政府搭臺、銀企唱戲”等方式,組織金融機構面向園區內企業開展特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宣講,促進銀行資金及社會資本對科技型企業和項目的支持。 抓住北交所設立帶來的新機遇,做好上市前的財務、稅務籌劃,邀請證券公司投行部專家分享擬上市企業應關注的重點財務問題及解決措施。人才支撐:進一步深化與仰恩大學的合作關系,同時,對接華僑大學、泉州師范學院、黎明大學、泉州經貿學院、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等本地院校,以“專業課程共建、人才定點輸送”為核心的“訂單班”模式,問需于企,解決校企雙方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失業問題。依托高新區“黨建+”鄰里中心,優化人才服務聯系點,為人才提供活動平臺,展示人才風采。科技賦能: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加大高企培育力量,推動增量引進和存量升級工作,突破數量增長,做強做大高企體量。進一步推動企業成長壯大,培育形成以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和瞪羚企業為核心的高新區創新產業群。
(三)產業發展“一本賬”。優化產業布局:重點招引電子信息、軟件應用、智能應用、新材料應用等新興產業,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策略研究,進一步發揮高新區省級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基地效應,吸引優質國防科技工業企業或軍民融合高技術企業落戶園區,孵化一批擁有技術優勢的軍工高科技企業,推動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做大做強。增強發展后勁:搶抓國家5G發展的領先優勢,規劃布局數字經濟產業鏈技術,壯大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借力云上平臺拓展產業空間外延,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增強園區及企業整體數字化創新能力,做強數字經濟產業,促進產業要素流通。匯聚創新動能:對高新區內的創新創業平臺進行再摸底再梳理,建立平臺資源數據庫,聚焦產業鏈關鍵領域和創新鏈缺少環節,積極對接福建海峽技術轉移中心、福建中科育成中心等單位來高新區落地,以進一步對接賦能作用大、支撐引領能力強的科技創新平臺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助推企業發展提升。
(四)項目建設“一股勁”。推動重點企業新建及改造提升:2023年繼續推動科創中心、火炬紫華園、恒勁科博、百川服飾、鑫祥科技等在建園區標準化建設項目按時序竣工驗收并投產。跟蹤推動光電產業園、千噸級低溫銀漿項目土地出讓情況,協助企業盡快完成設計并組織實施建設。督促海天產業園項目盡快開工建設,并合理優化施工組織,縮短建設時間,盡快竣工投產。同時,在全面梳理的基礎上,有序推動祥中實業、菲莉家俱、鈞石能源等空置地塊建設和低效產能騰退,騰出產業發展空間,支持眾益科技等區域內企業依據園區標準化建設要求對廠區進行優化。啟動四大片區連片改造:擬結合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按照“先易后難、分類示范、梯次推進”原則進行片區改造提升,以淘汰低端落后產能、騰挪產業發展空間。滾動推進工礦汽配城、新塘工業小區、奇信奇星機械廠、華塑廠等4個老舊工業小區及周邊片區改造。目前已成立連片改造工作專班進行前期調查摸底及規劃策劃,同步開展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確保成熟一片、啟動一片。
(五)招商引資“一條心”。產業鏈招商:開展上下游產業鏈招商,主動對接市、區職能部門和駐外招商小組資源,對接各產業小組和國有集團,重點關注科創基金、產投基金流向,充分利用各種渠道,發布相關信息,重點推介鯉城高新區科創中心、創投中心、光子產業園、海天紡織新材料產業園等項目。動態招商:通過銀行機構、資產處置公司等各種途徑對園區內閑置的土地、樓宇、廠房等資源進行摸底,形成動態的招商資源庫,及時建立資源庫和項目庫的有效對接。對于重點招商線索、在談、簽約、落地的招商項目,及時跟蹤服務,對于高精尖企業和項目, “一事一議”,促進項目早日落地,投產見效。樓宇招商:重點圍繞高新區科創中心、創投中心、光子產業園、海天產業園等項目,做好招商各項工作,同步做好與粵浦科技、投石產業科技、五交研究院等產業運營商、平臺機構、大院大所的對接聯系,推動一批優質項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