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常泰街道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大拼經濟、大抓發展”,持續響應全區“活古城”“戰江南”攻堅號角,從三個方面奮力推進產城融合發展,為建設“品質名城·現代都市”貢獻常泰力量。
一、強化引領、夯實基礎,進一步提升黨建實效
1.實施“制度提質”工程。健全街道黨政班子成員聯系掛鉤基層黨組織制度,確保基層黨建工作落到實處。完善社區年度工作績效考評標準,探索實行黨建考核結果與評優評先、個人績效、經費傾斜“三掛鉤”機制。全面鋪開非公領域黨組織換屆選舉摸排工作,指導符合條件的黨支部完成支委會升格。
2.實施“強基提質”工程。深入推進“群雁齊飛”計劃,持續開展“一對一”幫帶工作,致力培養一批具有綜合素質能力的社區干部。將黨建觸角延伸到社區老人協會及小區、網格,繼續在有條件的社區成立退休黨支部,創新“黨建銀齡微治理”項目落細落實。
3.實施“優化提質”工程。在非公黨建領域組建企業調查摸底專班,持續開展“兩個覆蓋”攻堅行動,優化黨組織建設。積極發揮街道企業發展與研究專家組作用,引導街道、社區、企業黨員干部主動把黨建觸角延伸到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業升級等一線工作,激活黨建引領產業振興“新引擎”。
二、聚力挖潛、全域激活,進一步提升經濟實力
1.鑄強招商引擎。堅持“服務好現有企業就是最好的招商”,常態化走訪佰源機械、鈞石能源、田中機械等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成長性企業,專人跟蹤、全程代辦,爭取再生成一批增資擴產項目。深化龍頭招商、科技招商、基金招商等多元招商方式,瞄準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翼等客商資源集聚地,分行業、小范圍、多頻次開展智能裝備、醫療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場景招商,把握春節、清明、五一等重大節假日,海內外鄉賢返鄉探親、祭祖的時機,舉辦政企“早午晚餐會”、新能源新材料企業家茶話會、招商懇談會等活動,爭取上半年多走出去,下半年收獲成果,力爭2024年完成招商簽約項目30個、投資額120億元以上,其中20億元以上項目3個。
2.推動產業創新。深入實施“抓創新促應用”專項行動,支持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力爭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引導企業用足用好《福建省推動企業直接融資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扶持田中機械、海天科技、漢威機械等后備企業成功上市,全程跟蹤服務佰源裝備北交所IPO募投項目。加快眾益低碳產業園、千噸級低溫銀漿產業園、海天科創園等創新園區建成投用,推動田中機械汽車配件鑄件智能化生產線等技改項目產生實效,指導朗旭電子、佳勝通電子、桑川電氣等企業申報創新型中小企業,帶動經濟持續優質增長,力爭全年工業產值超130億元、商業銷售超100億元。
3.激發業態迭新。加快發展夜市經濟,引導常泰路、紫新路、元福路等繁華路段的商超、餐飲店規范經營,重塑華塑美食街,讓常泰夜生活更具煙火氣。推動萬盛酒店盡快開業,進一步盤活閑置樓宇、廠房,重點跟蹤引進大健康、教育、金融保險、商貿、電商項目等入駐。挖掘轄區特色文旅資源,協調推動五星99間洋樓民宿經濟招商工作,串聯蘇夫人姑廟、紫福寺、樹兜鄉愁記憶館、斗南陳氏古民居群等特色景點,融合紫帽山、蘇姑文化打造常泰特色旅游度假區。
4.夯實項目支撐。持續吹響“戰江南”攻堅號角,與區發改局共同謀劃生成重點項目23個(在建續建項目12個,預備項目11個),其中城鄉建設與生態環保項目1個、總投資52.22億元,工業項目8個、總投資41.83億元,社會事業項目2個、總投資7.38億元,交通項目1個、總投資0.18億元。重點做好新塘工業區、奇星奇信、華塑片區、工礦汽配城等4個連片改造項目準備工作,全力確保項目征收工作高速度高質量完成。做好科創中心二期(金上片改造)項目、光電產業園、海天科創園、金泰花園二期等重點項目服務保障工作。
三、人民至上、安全至上,進一步增強群眾獲得感
1.提升社區集體經濟。實施社區集體經濟提質增效行動,引導社區振興公司開展保潔、家政、停車服務、物業管理等創收業務,生成實質項目、產生實際效益。繼續開展“三資”清查,摸清家底、挖掘財力增長點,搶抓工業園區標準化配套載體建設機遇,有效盤活閑置資源,建設園區保租房等產業公寓,為社區居財創收,力爭2024年有3個社區經營性收入超100萬元、全部社區收入達30萬元以上,收入增幅20%。
2.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補齊公共配套設施短板,加快推進常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業務用房、仙塘110KV變電站等多個涉及民生福祉的項目建成投用;加快教育均衡化發展,扶持做強明新僑中百年老校,推動金泰學園項目動工建設。協調打通K2地塊江南大街到舊301縣道斷頭路,著力實現“聚城暢通”。持續開展社區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從社容社貌、溝渠治理、道路修整、美麗庭院、長效機制等方面入手,全力推動街道人居環境整治成效不斷提升。
3.提升安全治理效能。深化推行企業“安全管家”監管模式,依托第三方機構的人員和技術優勢,實行“政府抓監管、機構抓服務、企業抓整改”的工作機制,提升轄區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管理水平。嚴格落實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緊盯自建房、危房、“三合一”場所等重點部位和燃氣安全等重點領域,定期開展地毯式排查,依托“一網統管”平臺,實行“閉環式”整改;強化防汛防臺、森林防火責任落實,定期開展人員培訓和物資清點,保障應急處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