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戲系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分布于閩南地區、臺灣省和東南亞華僑集居地。
高甲戲形成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閩南民間裝扮“水滸傳”的化裝游行,隨后出現專演宋江故事的業余戲班,時稱“宋江戲”。清中期,“宋江戲”突破局限,兼演文武戲、宮廷戲、丑旦戲等,內容及表演藝術逐漸豐富,成為“合興戲”。至清末,“合興戲”又吸收京劇、昆劇、傀儡戲的精華,走向專業化組織形式,并上演連臺本戲,形成了有自己的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傳統的地方劇種。
高甲戲的劇目大都來自史書、小說、傳奇和民間故事,也吸收傀儡戲和外劇種的優秀劇目,保留的傳統劇目有六百多個。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凈、末、丑,其表演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尤其丑角表演更具特色。
高甲戲語白采用泉腔,唱腔主要來自南音兼收俚歌小調,活潑、粗獷。其音樂吸收閩南吹奏樂、籠吹、拾音等。
半個世紀以來,高甲戲劇種藝術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曾數次晉京及出國演出,是海內外泉腔語系觀眾喜愛的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