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泉州市舶司設置于1087年,是宋元國家政權設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其設置標志著泉州正式成為開放的國家對外貿易口岸,對宋元泉州的經濟繁榮、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貿易各參與方的共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反映出泉州港口依托于龐大帝國的獨特屬性。市舶司遺址地處泉州城南部的晉江江畔,位于泉州古城羅城的鎮南門外、翼城的南薰門內。根據已開展的考古工作,該遺址中部兩處考古探溝內發現了宋元時期的地面遺跡,屬于同一座屬官方所有的較大型建筑的地面。遺址出土物既有出自本地的德化窯、磁灶窯、東門窯、南安窯的產品,又有來自外地的龍泉窯、越窯、景德鎮窯、吉州窯等地的產品。其中元代卵白釉飾有龍紋、花卉紋的瓷器殘件為高等級瓷器,佐證了該組建筑群的高規制。遺址西北部的水溝兩側分布有寬約10-20米的地下淤泥層,顯示出歷史水系的規模。
2.德濟門遺址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門遺址,記錄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歷史。它是城市南部商業性城區的重要地標,體現了官方對海洋貿易和城市商業發展的行政保障。遺址位于泉州古城南端的天后宮外,門外遙對晉江及順濟橋遺址。德濟門及與之相連的翼城始建于1230年,這里成為進入城市南部商業區的交通要道。門址在元代1352年進行了拓建,明代增建甕城,清代重修加固,沿用至20世紀中期,歷時七百余年。2001年經過考古發掘,完整揭露出13世紀以來多次營建遺跡。遺址坐北面南,面積近2000平方米,由花崗巖條石、廢舊石建筑構件等砌筑而成,局部以白灰灌漿加固。
3.天后宮是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也是世界范圍媽祖信仰的重要傳播中心,見證了媽祖信仰伴隨海洋貿易的形成和發展歷程。它與真武廟、九日山祈風石刻等共同體現出民間信仰與國家意志相結合對海洋貿易發展的共同推動。它與泉州的商人群體密切關聯,見證了海洋貿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業性城區的發展。天后宮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臨晉江及沿岸港口,創建于1196年,始稱順濟宮。伴隨歷代官方和民間對媽祖信仰的推崇,天后宮歷經營修、發展,現仍保存了16世紀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寢的布局特征?,F存建筑群坐北朝南,總體呈中軸對稱的院落式布局。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布局有山門、戲臺、拜庭、天后殿、寢殿、梳妝樓,兩側為東西廂房、軒房、齋館和涼亭等附屬建筑將院落圍合,建筑群用地面積約6800平米。
4.南外宗正司是1130年以來遷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體的管理機構。這一群體是泉州多元社群中具有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之一,他們不僅提升了泉州的消費能力,還積極參與海洋貿易。南外宗正司的設置進一步強化了國家政權對泉州海洋貿易的推動,體現了強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它與泉州文廟及學宮、開元寺、老君巖、清凈寺、伊斯蘭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共同反映出宋元泉州的世界性多元社群。遺址位于肅清門西南,即開元寺的南部。目前已考古發現兩處建筑基址、一處水岸設施、一處沿岸道路,出土建筑構件、瓷片等文物。建筑構件包括瓦件、脊獸、磚塊等。瓦當紋樣包括蓮瓣、牡丹、芙蓉花等花卉圖案和少量獸面紋,磚塊上刻有“官”字,表明其與官方建筑有關。一些瓷器殘片上有墨書,其內容與干支紀年、機構名稱或人名有關,是與皇族群體相關的重要線索。
5.泉州府文廟及學宮是儒家祭祀場所和泉州最高等級的教育機構,是泉州社會精英群體的象征。這些社會精英在宋元海洋貿易的推動和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泉州文廟及學宮位于10世紀泉州城的東南部,始建于976年,主體格局形成于1137年。建筑群坐北朝南,整體布局為“左(東)學右(西)廟”。西側為儒家祭祀建筑文廟組群,現存有欞星門遺址、露庭、大成門、泮池及橋、拜庭、大成殿、東西廡、東西廂等。東側為州級地方教育建筑學宮組群,現存有育英門、學池及橋、露庭、明倫堂、東西齋等。兩組群之間設有祭祀孔子五世先祖的崇圣祠,組群周邊還分布有明清以來祭祀泉州歷史名人的蔡文莊祠、李文節祠和莊際昌祠。大成殿是整組建筑群的核心,面闊七間、重檐廡殿頂、黃琉璃瓦頂、龍紋柱身、殿內通飾彩繪等建筑做法,顯示出非同尋常的建筑規格,反映了海洋貿易給泉州帶來的經濟和文化繁榮。
6.開元寺是宋元泉州規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經濟及多元文化遺跡反映出宋元海洋貿易帶給泉州的經濟繁榮和文化共存特征,與寺院關聯的地方政權統治者、宋元官方、僧侶、地方大族等人群對宋元社會經濟和海洋貿易具有重要貢獻。泉州開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門外,南臨城內東西向主街,占地約7萬平方米,是福建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組群。686年創寺,經歷代興擴,10世紀極盛,主體格局定型于13世紀。寺院現狀坐北朝南,由中路主體建筑群、東西石塔及東西兩路附屬組群等組成。大殿為殿堂構造,九進九開間,供奉五方佛。殿內斗拱飾二十四尊妙音鳥式飛天樂伎,與建筑結構精巧結合。殿前月臺的須彌座上飾有印度教獅身人面像石雕,殿后檐明間兩柱為輝綠巖雕刻的印度教石柱。甘露戒壇為重檐八角攢尖頂,是中國現存三大戒壇之一,殿內設五級戒壇,斗拱飾有手持南音樂器的飛天樂伎。東塔鎮國塔、西塔仁壽塔均為五層八角石構樓閣式塔。東塔高48米,西塔45米,兩塔結構均為塔心柱式,塔身各面浮雕佛教主題造像2方,每塔計有80方。域外題材完美融入塔身雕刻中,呈現了宋元時期因多種族人群聚集和開放包容文化氛圍而形成的多種宗教藝術發達和繁榮的景象。
7.清凈寺是泉州古城商業性城區中的伊斯蘭教寺院,是宋元時期跨越重洋來泉州營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證。它與伊斯蘭教圣墓共同見證了活躍在泉州的外國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傳統,也見證了宋元泉州的人群匯聚、商貿往來和文化繁榮。清凈寺原名“艾蘇哈卜寺"(Masjidal-Ashab),始建于1009年,是泉州最早建立的伊斯蘭教寺院。該寺選址于五代以來泉州古城的南墻外,北臨南護城河(八卦溝)。這一區域是宋元泉州城中外國人的主要聚居區。寺院在1310年由穆斯林主導的修繕奠定了現存建筑群的主體格局。寺院整體為伊斯蘭建筑風格,寺內現存建筑包括門樓、禮拜堂、明善堂,一處古井,以及多方與寺院歷史有關的碑刻。
8.順濟橋是泉州古城與晉江南岸的陸運節點,是伴隨海洋貿易發展而建設的出入古城商業區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的水陸轉運系統。它與德濟門遺址、天后宮共同體現了海洋貿易推動下古城南部商業性城區的發展,見證了商業拓展對交通系統的促進。順濟橋遺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門德濟門外,橫跨晉江兩岸,以近順濟宮(天后宮)而得名。順濟橋由南宋泉州郡守鄒應龍主持建造于1211年,沿用至20世紀,14世紀以來多次修繕,現以遺址狀態保存。順濟橋的建造吸取了洛陽橋的建橋方法,采用“筏形基礎”法,全河床拋填石塊形成結構基礎,其上干砌條石形成橋墩,上部為石梁結構。史載長約150余丈,寬1.4丈,現存船形橋墩及橋墩遺址約30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