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鎮撫巷,因清代巷中有一座鎮撫司而得名。由中山路轉進鎮撫巷,沿著巷子往里走,就能看到一棟中西合璧的兩層洋樓,整棟建筑高大聳立、氣勢十足,這便是葉氏華僑舊居,也被稱為葉氏洋樓。
葉氏洋樓由華僑葉貽根和弟弟葉貽住自行設計及建造,他們的父親葉燕伴早年在印尼泗水做生意,經營建筑材料、布匹等生意,兄弟倆從小跟著下南洋。1937年,葉氏兄弟二人回到泉州,在鎮撫巷購地蓋樓。當時,他們還專門請來惠安建筑名師負責監督建造,瓷磚和水泥等材料都由印尼海運而來,300多根打基礎的木樁全靠人工沉降打樁。
洋樓的外立面有大寫的英文字母“YAP”,據稱這是葉氏在海外經商時“葉”姓所對應的英文名。外廊柱和樓頂山花線條簡潔大方,風格統一,顯示出主人不俗的品位。洋樓一樓門楣上有“瀨水流芳”四字,大廳內有副對聯“瀨水肇基奕世蜚聲惟孝弟,龜山衍祚一門佳氣在詩書”,點明了鎮撫巷葉氏遷自泉州南安龜山,且是從南安瀨水衍派散發開來,代代接續奮斗,創下了基業。
為方便居住,洋樓內外均設有樓梯,除一樓大廳樓梯可以直上二樓外,一樓大門西側還有一座石梯通往二樓,石質扶手和階梯的線條簡約大方,賞心悅目。二樓兩側外廊各有一處向樓外凸出的小陽臺,大門東側小陽臺有一圓孔,從上往下看,正好對應一樓院中的一口水井,當年葉家人在二樓即可直接從陽臺吊水上樓,免去了拎水爬梯之苦,可見主人思慮周全。
二樓四面設門,大廳前門門楣上有“南陽衍派”四個字,廳內有一副對聯“堂構奠新居紫帽清源雙峰對峙,箕裘綿世澤龜山瀨水一脈相承”,既點明葉氏最早是來自古代中原地區的南陽郡,也說明了鎮撫巷葉氏的來龍去脈。后門之上則是“南薰淂挹”,“淂”通“得”,字面意思為“可舀來自東南和暖的熏風”。另外兩個門楣上則為“東升朗照”“西庚獻瑞”。
洋樓分主后樓,主樓建成10年后才建的后樓,兩棟樓以天橋相連,地上鋪設著當年從印尼海運來的黑白瓷磚,加上頗有地中海風的藍色門窗、閩南風的煙炙磚,中外建筑元素混搭,卻絲毫不見造作,反而搭配得熨帖自然。天橋上還砌筑了石質長條靠椅,是絕佳的納涼場所。
洋樓建造細節考究,十分注重居住的舒適性,就連一個普通的窗戶,都有四層之多:最外層是玻璃,透光通風;第二層是鐵條,安全防盜;第三層是紗網,防御蚊蟲;第四層則是木窗,遮光美觀。木窗通過滑軌移動,可與墻壁合為一體,不占室內空間,同時又不遮擋光線。從這一細節,足可見葉氏兄弟建造洋樓十分用心。
葉氏兄弟還頗費巧思,在洋樓里布設了不少“機關”,各種防盜設施齊全。例如,通往二樓的樓梯口,直接用鐵欄封住三面,需要二樓里的人拉伸置于軌道上的鐵欄,方可進入,鐵欄的構件都是當年手工鍛造而成,至今仍異常牢固;二樓前廳后門左右門扇叫作“陰陽門”,左邊凸起,右邊凹進,合攏之后,互相卡嵌,無法用刀從外面撥開門栓;門栓同樣暗藏機關,栓上容易,拉開會被卡住,要在屋內按一下門栓小機關才可方便拉開,門扇和門栓的“雙保險”,令人非常有安全感。
有趣的是,二樓大廳前的外廊地上,還設有一個罕見的方形孔。據葉氏后人介紹,這主要用來方便察看一樓來人的情況,可以起到觀測盜賊的作用。因為葉氏洋樓堅固安全,在戰爭年代,葉家多次讓學校師生進來躲避空襲。后來,葉氏洋樓還先后作為解放軍的軍事聯絡處和泉州市人民法院的辦公地點,直到1965年,葉氏家人才重新搬回來居住。
樓頂還有一座八角亭,當年用于納涼避暑、遠眺風景,亭中曾掛著一只小竹籃,置于整棟樓的最高處。據說葉家最初到印尼時也很窮困,靠著提竹籃賣糕點起家,葉氏發達后不忘過往,用這只竹籃紀念曾經的篳路藍縷,同時教育后輩勤儉持家。如今,這座八角亭四面都已封了起來,用于放置雜物。
浮云翩躚,八十余載光陰流逝,葉氏洋樓“容顏”未改,依舊動人,2001年被列為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其結構設計精巧獨特,時至今日仍能吸引大批建筑系學生或專家學者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