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李欲晞(1948-2017年),祖籍泉州,菲律賓歸僑。曾任福建省德化縣高甲戲劇團副團長、團長,泉州市(今鯉城區)僑辦副主任,泉州市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泉州市人大華僑民族委員會主任,福建省僑聯主席,中國僑聯第六屆、七屆、八屆副主席,第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
迎國新生 取名欲晞
1948年11月,李欲晞出生于菲律賓的一個愛國華僑家庭。當時,中國軍事形勢發生根本性轉折,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曙光在望,激動的父親就以“東方欲曉”的含義為清晨 5 點出生的兒子取名“欲晞”,以表達愛國情懷。從此,愛國也成為李欲晞的人生底色。
李欲晞從小受父母耳濡目染,愛國之情根植于心。其父親李文庭,13歲起到菲律賓呂宋島南部城市那牙讀書,18歲加入菲律賓共產黨,是當地華僑學生抗日骨干。在菲律賓抗日戰爭期間,李文庭積極參加華僑抗日反奸活動,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他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堅決完成黨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貒?,他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
1958年8月,李文庭帶全家回到泉州,李欲晞后來曾回憶∶“我父親常說,社會主義大廈已經快要建成了,現在是祖國最需要我們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回去添磚加瓦,將愧對祖國、愧對后代?!背趸厝?,百廢待興的祖國閃爍著新生的光芒。盡管物資匱乏、生活艱苦,與海外優渥的生活無法相提并論,但李欲晞本能地在這片土地上感到回家的溫暖和安定。泉州老街的紅磚古厝、開元寺、東西塔,成為他對祖國的第一印象。
“我牢牢記得父親的話,回國不是來作客的,我要為新中國建設盡心盡力?!?969 年,21 歲的李欲晞作為泉州市第一批知青,唱著“再見吧,媽媽,別難過,莫悲傷”的歌曲,來到福建德化雷鋒公社插隊落戶。用他自己的話說,“那是懷揣理想主義的熱血青年站在堅實的土地上,開始了解真實的鄉村和社會?!?/p>
下鄉知青 文藝明星
李欲晞把14年青春獻給了德化的戴云山區。1970年,德化縣文藝宣傳隊成立,多才多藝的李欲晞成了隊里的多面手。他是文宣隊樂團的小提琴手,二胡、手風琴、鋼琴也都能輕松演奏;他是舞蹈尖子,是《紅色娘子軍》里表演搶眼的“黃金綠葉”;他是團里的相聲演員,還是能自己作曲填詞的編導。
由于長期扎根山區,又表演出色,德化文宣隊贏得了“戴云雄鷹”的美譽,這也是李欲晞和隊友們最珍視的榮譽。李欲晞后來曾回憶說∶“那些年,每年春節都是在基層慰問演出中度過。每次演出,夜幕初臨,山民們舉著火把,從很遠的地方趕來看演出。在蜿蜒的山路上形成一個閃爍的之字形,我每當看到這一幕都很感動,感受到奉獻的意義?!?/p>
在文宣隊的歲月里,李欲晞還遇到了后來與自己風雨同舟的人生伴侶——吳永珍,兩人的婚禮都是在為解放軍進行慰問演出中度過的。原來,到了原定舉辦婚禮的日子,文宣隊卻接到慰問部隊的演出任務,由于通訊不便,無法通知家人,家里已經開始放起鞭炮,但兩人卻隨隊踏上了去演出的路。
后來,德化縣文藝宣傳隊改為德化縣高甲戲劇團,李欲晞先后擔任副團長、團長。1984 年,李欲晞作為歸僑青年中的佼佼者,從文藝戰線轉向僑務工作,多年來在文藝工作中的積淀和感悟,讓他在僑務工作中也做得風生水起。
僑界領導 鞠躬盡瘁
1984年,李欲晞調任泉州市僑辦副主任,當時泉州市屬晉江地區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也就是從這時起,李欲晞開始從事僑務工作。
從1995年開始,李欲晞長達18年時間一直擔任福建省僑聯、中國僑聯領導,“僑”字融入了他的血液之中。他視僑為親、護僑有方、幫僑克難,出臺了系列舉措,全力維護歸僑、僑眷利益;他積極宣傳改革開放政策,推介家鄉建設情況,鼓勵海外鄉親回鄉投資興業;他大力傳播中華文化,強化海外華人華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對家鄉的向心力。
在福建歸僑和海外鄉親中,李欲晞的親切和溫暖有口皆碑,是廣大僑親的“知心人”。在東帝汶暴亂中歸國華僑的座談會上,李欲晞親自為歸僑們剝粽子,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探望華僑農場的老歸僑,李欲晞當場拍板、立即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到海外宣傳祖國發展,李欲晞領唱《常回家看看》,眾多華僑華人流淚合唱,在場中外人士無不感動得熱淚盈眶……多年的藝術修養、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使得李欲晞總是成為僑界各項活動的中心,在海外閩籍僑胞中擁有很強的號召力和凝聚力。
2017年1月3日,李欲晞于家鄉泉州逝世?!翱偨Y我的人生,始終烙印著一個僑字。”李欲晞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人生,他的一生猶如他的名字,寄托著海外華僑熱切的愛國情懷,而這份情懷伴隨其一生。中國僑聯給予他極高的評價,稱贊他“深懷愛僑之心,恪守為僑之責,善謀利僑之事,深入基層作風務實,思想解放推動改革,建家交友善于創新,為福建乃至全國僑聯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海內外僑界享有廣泛聲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