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故居位于泉州鯉城區南門萬壽路123號,為一座兩進三開間的普通民房,現前落只剩一間通道,正廳建筑形式為坡屋頂,磚木結構,廳堂內案桌供脫胎李贄塑像,后有李贄家族族系圖。廳口聯文為“聯濟南隴西為鼎族;蔚政事文學之名賢”;廳中楹聯為“兩支雙名宦;三世四鄉賢”。正廳兩側有現任副市長周錕民題留的李贄在云南姚安知府任上所撰對聯“聽政有悠閑,不妨甓運陶齋,花栽潘縣;做官無別物,只此一庭明月,兩袖清風。”清同治間(1862-1874)修葺時,在該廳右側出土有李贄石質印章兩枚,一刻陰文“李贄”,一刻陽文“卓吾”?,F分別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此次辟李贄紀念館專門復制陳列,泉州師院歷史系教授吳幼雄捐出收藏的李贄祖母墓志銘也陳列于此。經鯉城區本屆政府的關心重視,重新整葺的故居辟為李贄紀念館,并請全省知名雕塑家楊振榮雕塑了李贄半身銅像一尊,并刻有李贄生平簡歷,供游客贍仰。故居占地面積495平方米。
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是明代思想家、史學家,其先世于明永樂十九年(1421)遷居于此,李贄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代,到30歲才離家去河南共城當教諭,七十六歲時,被當朝加上異端的罪名,死在河北通州的牢獄中。留有《焚書》、《藏書》、《史綱評要》、《四書評》等存世。后故居改為“林氏宗祠”,清康煕間易為“林李宗祠”。
一、關于前院兩方石碑
兩方石碑均為墓碑。南側為李贄先祖東湖公墓道碑,碑文第三行可找到李贄之名;北側為族墓墓碑,但似乎不是李贄這一支系,然從碑上可看出林、李宗族曾與蒲姓等有阿拉伯血統的女子通婚。不失為李贄先世部分族人信仰伊斯蘭教的佐證。
兩方石碑來源:東岳山麓工事被民工清理出來,后為文物愛好者收集并運置故居內。
二、關于李贄的族姓
李贄的祖先元季入閩,居泉州郡城,以林著姓,至第三世分為林、李兩姓,原由主要有宗教分岐、政治避禍兩種說法,或兼而有之,分姓之因較復雜。李贄曾撰聯“九世同墳,歷代明光俎豆;一宗兩姓,熙朝文物夸李林”。李贄原名林載贄,入泮學冊有載,嘉靖壬子(1552年)中舉前后改為李姓,姓名之事很可能與其三世叔李廷贄有繼承關系。1567年,李贄任禮部司務,因避皇帝朱載的諱而改為李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