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十屆人大三次
會議文件(十四)
政府工作報告
——2023年12月28日在泉州市鯉城區第十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泉州市鯉城區人民政府區長 王克思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3年政府工作回顧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這一年,我們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落實“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部署,廣大黨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切實推動干部敢為、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凝心聚力推進高質量發展。這一年,我們堅決貫徹落實上級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在區委領導下,錨定建設“世遺典范城”“中央創新區”目標,持續實施“1+3+2”專項行動,全方位推進“活古城”“戰江南”,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預計全區生產總值580億元、增長7.5%,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5.32億元、增長1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32億元、增長10%,工業增加值增長4.2%,建筑業增加值增長2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GDP等5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列全市第一方陣。
我們接續奮戰,主動應對經濟新形勢。積極加強政企互動。深化“進企促發展”行動,扎實開展“五經普”,優化領導干部掛鉤聯系企業機制,走訪企業近2000場次,及時掌握企業訂單、用工等動態信息,針對性加密經濟運行調度頻次。積極落實惠企政策。出臺實施各類惠企政策10份,推動超5400家企業入駐線上惠企平臺,減免緩退各項稅費超4.8億元,兌現惠企資金1.1億元。積極加強投資拉動。開展“項目奮戰年”活動,創新“雙業主”管理機制,試行工程項目“分期竣工驗收”,65個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38.4億元,27個項目建成或部分建成,首次獲得全省項目工作正向激勵。積極刺激消費復蘇。開展“最閩南”本地生活嘉年華等“一月一主題”消費活動12場,拉動消費5億元;投用晉悅·春江里商業綜合體,培育大尾夜市等7個夜間經濟示范點;新增商貿市場主體超萬家,限上商業銷售額全年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積極穩定外貿發展。推動企業自營出口,鼓勵二手車出口試點業務資格企業先行先試,組織超130家次企業參加各類展會、出海搶單,穩住外貿基本盤。
我們接續奮戰,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深化“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專項行動。科創中心、紫華園等6個項目建成投用,新增產業空間超50萬平方米,光電產業園等2個項目接續開工建設;出臺園區增產增效政策措施,招引萊卡智能工廠、芯邁科技等25個工業項目入駐,新增產業面積使用率超85%;高新區綜合發展水平躋身全省開發區前10強,新型基建專項指標位列全省第一。深化“抓開放招商促項目落地”專項行動。搭建“1+10+3”招商工作架構,創新設立駐粵港澳大灣區招商中心等4個“兩地雙園雙中心”平臺;結合“聚僑引僑和泉商回歸”行動,主動“走出去”開展招商活動66團次;積極“請進來”舉辦項目路演、產業鏈“早午晚餐會”、懇談會等26場次;推動簽約項目130個、總投資超900億元,科大訊飛等3家國內500強企業順利入駐。緊盯招商“三率”,堅持全生命周期服務,招商專項行動開展以來落地項目實現產值(營收)超77億元、納稅近4億元,綜合考評位列梯隊前列。深化“重龍頭、強品牌、鑄鏈條”專項行動。培優龍頭企業,2家企業入選市級民營企業百強,13家企業入選市級產業龍頭企業,8家企業入選市級現代服務業重點企業;培強“四上”企業,新增各類納統企業71家,年度新增產值(營收)18.8億元、納稅超億元;培塑質量品牌,推進質量強區工作,商標有效注冊量達3.5萬件,鴻星爾克獲評商務部“誠信興商”典型案例,火炬電子上榜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名單、獲評工信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培育總部經濟,龍湖城市運營公司等6家區域總部落地運營,中建海峽等27家建筑業企業入駐建筑創新產業園。深化“抓創新促應用”專項行動。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6家、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6家、創新型中小企業26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家,新引建投石智庫、五交科技產業研究院,新增市級以上科研平臺3個,升格省級眾創空間4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3.2%。
我們接續奮戰,城市品質實現新躍升。強化城建格局塑造。配合完成江南新區控規修編,啟動世遺典范城、中央創新區建設方案編制,深化江南新區核心區、烏石展城片區城市設計,基本完成四大產業片區修建性詳規編制,開展中央公園等8個項目方案設計,從控規、詳規、設計三個層面體系性謀劃新區建設。強化城建項目攻堅。城建項目投資超年度計劃27%,新開工項目22個、完工項目21個,征收房屋超60萬平方米、土地230畝。古城保護提質提效,愛國路片區系列項目基本完成,古城街巷提升項目一期及狀元街完成立面整治,中山南路及周邊46條街巷綜合保護提升工程有序推進,打通2條斷頭街巷,八卦溝等內溝河整治工作穩步實施,中山中路保護利用獲評中國人居環境獎。新區更新如火如荼,提速推進省級樣板工程繁榮站前西片區,城市會客廳等13個子項目基本完工;加快建設“六個先行”配套項目,繁榮大道等3個聚城暢通項目建成通車,金鯉大橋、金鯉大道啟動實施,建發、龍湖商住項目竣工交付,鯉城萬達廣場動工建設。強化城建功能提升。73個老舊小區完成改造,住宅小區逐步實現長效化管理。深化“照明提升”“綠滿泉城”,點亮府文廟、晉江南岸等7個夜景工程,新增公園綠地5公頃、立體綠化10處、口袋公園10個,改造公廁20座。完成東街菜市場標準化提升,建成溫陵公交首末站等6個停車場,新增停車位超500個。投用坂頭變電站,加快建設江南片區大型垃圾轉運站,啟動南高干渠供水替代工程。鞏固“兩違”整治成效,拆違73宗7300平方米。
我們接續奮戰,民生工程邁上新臺階。社會保障協同發力。高質量完成31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實施“鯉躍”工程,靶向引進國家級人才、創新產業國內外博士7人,新增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個。堅持就業優先,創設零工市場、“金藍領俱樂部”等平臺,新增就業人員超6100人,發放失業保險待遇超1000萬元。完善住房保障,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988套,改造棚戶區項目2.25萬平方米。居民養老金標準再提高6.25%,新建五星級養老服務照料中心1個、長者食堂3個,為超千名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健全救助機制,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關愛基金,建成區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8個街道未保站、4個省級愛心助殘驛站、3個“鄰·鯉”家庭驛站。教育事業提質加力。啟動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新開工通政小學田中校區等3個優質教育項目,建成投用第二中心小學常泰校區等3個項目,移交保利·天匯等5所配套幼兒園,新增學位3340個。推動9所試點校升級“5G+專遞課堂”,第五中心小學等3所學校獲評省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醫療衛生保障有力。區婦幼保健院等4個改造項目投用,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二期、浮橋和常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工建設;建成3家數字化預防接種門診,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率超80%,乙肝篩查率超70%;醫保覆蓋面突破97%。有效遏制登革熱本土疫情。積極承接優質醫療資源,與福醫大附屬二院、泉州一院共建“醫聯體”,招引落地中豹科技、集力生物等大健康產業龍頭。
我們接續奮戰,文旅招牌增添新亮色。多維度賡續文脈傳承。泉州古城成為全省首個入選國家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單位;創新私人產權文物保護修繕新模式,順利竣工運營省級文物保險服務試點項目,修繕花橋慈濟宮等7處文保單位,啟動5個文物安消防項目,構建“人防+物防+技防”防護體系,文保工作機制得到中國文物報宣傳推廣;2個案例獲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常態化舉辦“走進世遺·遇見非遺”等展演活動,新增國家級傳承人1名。多層次促進文旅融合。召開文旅經濟發展大會,實施文旅經濟發展三年行動,出臺“1+1+N”政策,設立世遺古城文化保護與發展公益基金;成功舉辦首屆海絲泉州數字文創博覽會、百年中山路慶典等重磅活動,配合舉辦中國電影編劇周、海絲泉州文學周、海藝節等活動,落地實施泉州演藝劇場、人民文學出版社創作基地、榮寶齋等30個文旅項目、總投資近85億元,新增2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創新打造絲路友城、“五廟、五團”文商旅融合發展鏈條,建設中斯文化藝術館等4處特色主題館;發布泉州首個城市NFT數字藏品,上線“AI游古城”“刺桐博物之城”平臺,營造文旅新體驗新場景。搶抓全市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機遇,實施旅游住宿載體擴量提質工程,投用運營鐘樓七栩等11家住宿載體、新增床位超1100張。西街東段、中山中路實現分時段步行化,打造城南廟會、錦鯉瓦市等“宋元海絲薈”系列品牌,開展街頭藝術“遇見鯉”文旅活動超百場,中山路上榜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龍嶺社區入選全省金牌旅游度假村。全區旅游收入超百億元、旅游人數突破千萬人次。多方位拓展文明實踐。常態化推進“品質名城·文明新風”行動,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鞏固省級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創建成效。創新共建聯建機制,新建16個“黨建+”鄰里中心,拓展優化鄰里中心特色服務功能;規范提升12個實踐所(站),推行“為鯉加分”文明實踐平臺。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優化提升2家公共文化服務中心、3家文化陳列館,建成投用區級僑批館和智慧體育公園、20個健身公園及30個文旅驛站等新型文化場所,區圖書館入選全國一級圖書館,刺桐藝術館入選省新時代特色文藝示范基地,西街菜市場獲評省“五星級”文明集市。完成《鯉城區志(1998~2010)》編纂工作。
我們接續奮戰,安全基底筑就新起點。生態治理有力有效。扎實推進中央和省生態環保督察整改任務,啟動總投資50億元的江南新區環境整治提升工程,滾動推進63個水環境提質增效項目,深度排查管網492公里,解決內溝河問題排口183個。開展城市揚塵污染點題整治,實施10個大氣減排精準治理項目,持續推進低VOCS原輔料替代,開展區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危廢轉運處置利用率超99%,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嚴格落實“河長制”“林長制”,認真履行耕地保護責任,水土保持取得長效進展。安全韌性提標提質。鞏固安全生產標準化成果,建成安全文化示范館,超300家企業完成安全生產標準化提升,新引進工貿企業標準化創建實現100%。完善“1+N”防汛防臺應急預案機制,成功抵御“杜蘇芮”等超強臺風。啟動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行動,攻堅化解燃氣安全風險1192處,自建房錄入系統完成率等實現3個100%。建成338個“標準型”智能安防小區、82個“提高型”智慧安防小區,打造智慧安防“新格局”。積極融入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深入治理“餐桌污染”,推進藥品安全建設;超額完成年度糧油播種面積和產量指標,建成4個智慧糧庫,落實糧食安全責任。社會秩序安定穩定。統籌推進“打防管控建宣”各項工作,刑事、電詐發案分別下降18.3%、31%,境外涉詐重點人員勸返率90%;創新打造“校園周邊整治大數據模型”,有效提升學校周邊監管力度。深化陽光信訪機制,持續開展“四門四訪”活動,提前化解中央信訪聯席辦交辦積案,群眾滿意率超97%。全國首創法院公安聯合綜治平臺“海絲平安驛站”,發揮矛盾糾紛化解立體網絡作用,人民調解成功率連續5年保持99%以上。率先完成國防動員體制改革,建成國動人防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召開工會、婦女代表大會。民族宗教、共青團、退役軍人事務、科協、殘疾人、紅十字會、計生協會、慈善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我們接續奮戰,政府建設展現新作為。服務爭優。推動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圓滿收官,創新打造“全速辦”政務服務品牌,全市首創“大綜窗”集成服務,政務大廳窗口數量縮減22%,精簡審批環節601個,壓縮時限950個工作日。建立首個省級“親清八閩 護企安商”警務聯絡站,推動法治護企行動,成立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信用修復中心,成功偵破案值超9億元的2起特大假冒注冊商標案,推動漢威機械獲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七星電氣獲評福建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改革爭先。全面推進22項改革項目,“世遺典范”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機制納入省級“一縣一特色”專項改革工作。“大部制”協同辦公機制、“一網統管”全領域社會治理模式等獲省委改革辦刊發推廣。全面鋪開綜合行政執法改革,6項執法權下放街道,打造涂門街等16條綜合執法示范街。持續深化國企改革,區屬國企資產總額突破300億元、增長12%,國投集團信用等級提升至AA+。組建各類基金8只,形成“1+1+N”基金體系;佰源裝備上市申請獲北交所受理。行政爭效。深化法治政府建設,成立“行政爭議府院協同化解中心”,行政訴訟案件出庭應訴率達100%。認真落實“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制度,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21件、政協委員提案177件,滿意率均為100%。全面提升政務公開質量和實效,獲評省級第三方評估優秀等次。三朝巷廉潔文化地標獲評首批新風正氣福建“名片”,“世遺古城·清風知鯉”入選全省10條廉潔文化精品線路。
各位代表!星光不負趕路人,江河眷顧奮楫者。2023年取得的成績,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更是全區人民團結奮斗、拼搏奮進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區政府,向全區廣大干部群眾,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離退休老同志,駐鯉省市屬單位、駐鯉部隊、武警官兵、企業界人士和所有“新鯉城人”,廣大臺港澳同胞、海外僑胞、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鯉城正處于全面開啟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還有不少“攻堅戰”和“持久戰”要打:一是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各領域風險交織,部分行業和中小微企業發展仍較困難;二是高質量發展態勢尚未完全形成,支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研發投入等持續增長的科技創新生態仍需優化;三是對照世遺典范城創建要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精細化管理等仍需加強;四是產業要素保障不夠充分,城區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有待提升;五是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綠色低碳發展任重道遠;六是政府服務管理效能、營商環境建設水平還要久久為功。對此,我們將正視問題、直面挑戰,以更大的決心和更實的舉措認真解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
二、2024年政府工作安排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攻堅之年,是市區兩級實施“三年專項行動”的收官之年。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區委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堅持“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工作導向,圍繞“產城人文安”發展思路,深入實施“活古城”“戰江南”,深耕“1+3+2”專項行動,勇當全省全市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鋒,加快建設“世遺典范城”“中央創新區”,奮力實現“品質名城·現代都市”美好藍圖。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工業增加值增長6%,建筑業增加值增長4%,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6.5%;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出口商品總值(海關口徑)增長3%,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完成700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圍繞上述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要素集聚與科技引領,打造產業創新示范先鋒城區
助力優勢產業升級。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持續發力“重龍頭、強品牌、鑄鏈條”,加快電子信息、紡織鞋服、智能裝備等支柱產業提檔升級。突出龍頭培育,落實兌現工業企業培優扶強、引領創新政策措施,支持火炬電子、鴻星爾克等省市龍頭企業創新升級、固鏈延鏈,力爭實現產值超20億元企業2家、超5億元企業7家、超億元企業25家。突出技術改造,深入實施“綠色數字技改”專項行動,重點實施5個省市重點技改項目,支撐技改投資增長15%以上;鼓勵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新增工業互聯網項目1個、上云上平臺企業35家。突出增資擴產,加快建設8個重點工業項目,確保聯興發功能面料及產量提升等3個項目開工,田中機械智能化生產線等2個項目建成或部分建成。突出品牌提升,力爭再培育1個省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引導海天材料等紡織龍頭企業申報省級紡織鞋服新產品,推動1家企業入選省級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標桿企業。
加速新興產業發展。促進“數字+新制造”固本強基,縱深推進省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創新示范基地建設,成立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聯盟,探索設立新能源新材料實習實訓基地,加快星云智慧“七個一”系列項目落地、建設、投產,再招引產業鏈上下游項目10個以上,打造“光儲充檢”智能超充站先行示范區和新能源產業集聚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超10%。促進“數字+新商貿”創新創優,加快打造跨境電商聚集區,升級3個專業電商園區,鼓勵正域等10家企業擴大跨境電商出口規模,推動電商銷售額突破150億元;堅持“總部經濟+樓宇經濟”融合發展,實施總部企業提能工程,引進高能級總部企業3家,扶持22處樓宇經濟發展;提速建筑創新產業園建設,招引5家新材料新技術建筑業企業,提供建筑領域全過程服務。促進“數字+大文創”建圈強鏈,用好世遺古城文化IP,應用元宇宙等新技術培育新業態,推動數字動漫、影視文創等與文化旅游、工業制造融合發展,再引進總投資超100億元的新型文商旅項目,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20%。促進“數字+大健康”提質提級,加快海絲醫療智能創新港等大健康產業園運營,聚焦檢驗檢測、中醫藥等細分領域,落地總投資超30億元的AI智慧醫療系列項目。
引導生產要素集聚。突出空間賦能,鞏固“工業園區標準化”成效,加快光電產業園、科創中心二期等4個項目建設,新增產業空間超51萬平方米;搶抓盤活利用古城國有閑置低效資產政策契機,推進16宗老舊廠房、低效辦公等存量資源改造提升。突出資本賦能,發揮“1+1+N”基金矩陣作用,建立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資服務體系,強化產業引導母基金實際運作,加快設立新能源新材料基金、產城升級基金;“一園一伙伴”定制化開展科技金融服務,新增金融服務點2個。突出人才賦能,推行“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創新項目”引才模式,用好高層次人才自主評價認定政策,強化高技能人才與企業之間黏性,力爭引進2支高水平人才團隊,新建1個省級博士后創新基地,全力打造區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推動創新融合引領。全力推動中央創新區建設,實施“1+1+N+N”政策體系,推動高新區爭先進位。狠抓高企培育,構建高新技術產業協同和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新增培育國家級高企10家、省級科技小巨人3家以上;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倍增工程,力爭引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家以上。狠抓平臺引進,深化產學研賦能,建立“一校(院、所)一品一特一園”創新機制,推動西安交大等大院名校來鯉共建3個以上產學研聯合體,引培新型研發機構、企業技術中心等2個以上。狠抓企業創新,鞏固深化科技創新“四個倍增”行動,力爭新增有研發投入企業25家、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成交額增長15%、研發投入增長30%以上。
(二)突出暢通聯通與和諧共生,打造生態文明宜居先鋒城區
攻堅“項目創優年”。聚焦項目達效,實施重點項目65個,年度計劃投資超145億元,確保奔馳汽車4S店擴建等25個項目開工,繁榮片區棚戶區改造等29個項目竣工投產。加快難點攻堅,縱深推進“抓征遷交凈地”行動,接續開展烏石展城等片區征收工作,力爭完成房屋征收超46萬平方米。深化項目研究,全面清理處置零散、低效用地,儲備一批優質項目空間;做深項目經濟測算,適時啟動新塘片區建設;做細項目謀劃策劃,全年新策劃項目超100個。
涵養古城文脈特質。高標準打造“大泉州會客廳”,探索實施“古城細胞解剖工程”,聚焦重點區域、關鍵節點抓好27個古城重點項目。優化提升古城街巷,完成中山南路及周邊46條街巷路面改造及部分立面提升工作,先行啟動甲第巷等龍頭山片區4條街巷改造項目及江濱北路復線工程,活絡城市肌理。美化雕琢古城風貌,新啟動12個老舊小區改造,建成交付愛國路安商房,全面升級電梯加裝、停車位補給等基礎設施,啟動第二針織廠等2個安置房項目建設,完善古城配套。精心還原古城文化,深入實施老建筑復活計劃,加快大城隍等3個區域“保護式修補”,適時開展文廟-后城片區、城南片區及古城墻、古城門“生長式修補”,打造主客共享的城市會客廳。
精塑江南功能品質。按照片區化、項目化、集群化思路,加快推動繁榮站前西、金鯉、烏石展城等重點片區開發成型成勢。基本建成建發·養云等3個商住項目,新啟動國貿·江南璟上等3個商住項目,加快建設鯉城萬達等商業綜合體,適時啟動江濱南岸體育及配套工程等3個文體娛配套工程,打造“15分鐘”優質生活圈。暢通多元交通路網,全速推進金鯉大道、田中大道等5個聚城暢通項目建設,加快泉南高速鯉城互通及連接線工程前期工作,完成江南大街及池峰路等8處重要道路節點改造,完善立體式通行系統。逐步完善配套布局,加快新步變電站及配套工程建設,新建開閉所3處、充電站18個。
提升宜居生態氣質。扎實做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開展礦山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百日攻堅”;實施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提升大會戰,推進27個污水提質增效項目建設,加強入河排口環境管理等工作,啟動建設烏石滯洪湖片區和水生態治理中心項目,落實區域水質監測綜合評價體系,確保通過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復核。鞏固“抓城建提品質”行動成效,接續實施77個城建品質提升項目,投用江南片區大型垃圾轉運站,改造改建公廁20座。全面推廣高星級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助力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深化“綠滿泉城”行動,新增城市公園綠地5公頃、立體綠化10處、口袋公園10個。
?。ㄈ┩怀鲑s續傳承與融合發展,打造世遺保護利用先鋒城區
加快推動文化傳承活化。深化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完善文物安全“1+1+1+2”防護體系,推進施瑯故宅等6個文物修繕工程,實施開元寺、李贄故居等11個文物安消防項目,實現三級文保單位省級文物保險項目全覆蓋。串聯古城、古厝、古街巷等資源要素,探索“一街一巷”文旅融合試點,重點挖掘通政巷、狀元街等街巷在地人文歷史資源,繼續招引各類文化體驗館落地,啟動王順興信局舊址僑批館建設。實施非遺“六進”活動,利用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群眾戲院等歷史建筑空間,建設世遺非遺融合展示體驗中心,打造非遺與世遺融合典范。
著力培育世遺特色品牌。實施“古城+”文旅計劃,聯動各縣市區文旅活動和特色產品進古城,開展“百鎮千場”“千村萬品”系列活動,打造“消費集聚區”;籌備推出古城生肖文化月、龍年藝術裝置、又見宋元等文旅活動IP,舉辦“宋元泉州夢”“人來神往去泉州”系列活動,打造沉浸式時空穿越場景。做大做強古城徒步等世遺尋跡系列賽事活動,做精做細武術、龍舟競渡等非遺系列賽事活動,打造“世遺泉州·韻動古城”特色賽事品牌。建立精品住宿載體體系,策劃濱江沿段酒店部落,推進原金爵酒店等6個住宿載體改造提升,實行AI民宿管家分級技能培訓計劃,培訓一支民宿管家隊伍,提升“世遺人家”民宿品質。常態化開展“古城文化傳播人才”培育計劃,運營海絲泉州推薦官工作室,做優講解員群體。
全面促進文商旅融合發展。堅持“文化線、旅游線、消費線”三線融合思路,打造“海絲多元文化”商旅目的地??臻g上試點融合,確定中山路、西街為先行試點,大力發展頭部商圈、首店經濟,將文化元素、旅游體驗嵌入商圈布局,建立絲路美食博物館、閩南風俗展示館,打造獨具特色的“海絲多元文化風情街”,爭創國家級商業步行街,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城市商圈和商街體系。場景上促進融合,再打造一批文化空間、體驗場景,探索結合節慶、民俗等形成文商旅融合新場景,推動夜間經濟點覆蓋8個街道,不斷釋放消費潛能。項目上加速融合,辦好第二屆海絲泉州數字文創博覽會,開展旅游產品設計大賽、伴手禮商品展銷會等系列活動,開工建設張藝謀海絲主題演藝綜合體、老字號觀光工廠等一批文旅新業態項目,加快新型文商旅產業集聚。力爭旅游總收入達到120億元,增長20%以上。
?。ㄋ模┩怀鋈宋乃C萃與國際時尚,打造營商優質開放先鋒城區
聚焦做優營商環境。擦亮“全速鯉辦·共贏未來”營商服務品牌,著力優化“AI智能政務助手”“營商有鯉”等政務服務平臺功能,進駐省網審批服務事項均達到“五級十五同”標準。深化“早午晚餐會”“進企促發展”等服務機制,強化企業問題實時跟蹤和督辦解決,切實做好安商穩商工作。發揮海絲金融法務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優勢,進一步落實法治護企專項行動,探索知識產權服務新模式。落實“刺桐紅”三年行動,服務推動佰源裝備北交所成功掛牌上市。
聚力做好招商引資。搭建招商平臺,加速運營深圳、北京、上海、西安等產業加速中心、飛地創新孵化中心和虛擬創新中心。建強招商隊伍,常態化開展新興領域產業和專業知識培訓,打造一支懂產業政策、懂項目談判的復合型招商隊伍。拓展招商渠道,充分挖掘海外華僑、在外鯉商、港澳臺資源,策劃開展“出海”招商,舉辦基金、大片區開發等招商推介會15場。聚焦招商效益,力爭全年招商簽約項目120個,總投資超900億元,其中20億元以上項目10個;全力推動招商成果轉化,確保2023年項目開工率超80%,2024年項目履約率超70%、開工率40%。
聚智做精綜合改革。持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深化“一網統管”改革,推動三級社會治理中心建設運用,將黨建、綜治、民政等工作全面嵌入網格,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區域性指揮樞紐平臺功能。縱深發力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建立健全賦權事項動態調整機制。推進以效益為導向的國企薪酬制度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產業建圈強鏈等領域聚集,促進國企向投建營一體化綜合運營商轉變,區屬國企資產總額增長6%以上。科學穩妥有序推進黨政機構改革工作。
聚合做大開放平臺。以世遺為媒,深化“絲路友城”等合作共建,搭建“文化交融、旅游互惠、好物互薦、宣介相推”等平臺,推動優勢整合、協同發展。發揮泉州古城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的獨特作用,深入挖掘祖地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戲曲文化等,與臺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國家,聯合開展民間信仰文化論壇等系列交流活動。持續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扎實做好對口幫扶、對口合作工作。積極探索對外貿易新模式,主動對接RCEP經貿新規則,依托外貿孵化中心平臺,引入一批銀行、企業管理培訓等服務機構,延伸拓展二手車交易市場產業鏈,打造外貿出口新增長點。
?。ㄎ澹┩怀龆嘣┙o和優質均衡,打造民生幸福標桿先鋒城區
筑牢多元保障體系。以提高群眾獲得感、滿意度為導向,全力奮戰27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推行落戶便利化,高質量提供落戶“一站式”服務,加快新步、金鯉等安商房建設,基本建成保障性租賃住房616套,新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800套以上,新建人才聯絡站2處,舉辦各類人才服務活動超20場。大力推進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培育“物業+養老”試點,新增長者食堂3個、家庭養老床位120張。建立健全分層分類多元救助體系,精準關愛下一代,探索孤獨癥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
鞏固教育強區典范。接續攻堅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加快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推動福師大泉州附中、科技中學達標創建,加快泉中職校創建省規范化中職學校,提速泉州五中、泉州六中等名?!斑^江”前期工作,投用通政小學田中校區等4個項目,移交城建·江南里配套幼兒園,新增學位4650個。實施“頭雁計劃”,構建完善中小學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加快中小學校長職級制度改革,成立39個名校長、名師工作室。
擦亮健康鯉城品牌。奮戰衛生健康惠民生補短板專項行動,提速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二期等3個醫療項目建設進度,新增3個“醫聯體”,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診療量占比。鞏固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創建成果,慢病規范化管理人群用藥保障率達60%。深化與中醫院協同幫扶,推廣“中醫聯盟+共享藥房”,發動老中醫下社區義診,推廣慈濟中醫館夜間門診做法;深化“一院一品牌”建設,打造以品牌科室為引領,全科醫學為主軸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探索與臺灣中華海峽兩岸中醫藥合作發展交流協會共建閩臺中醫文創街區。
?。┩怀龇阑嘉慈慌c共治共享,打造智慧安全韌性先鋒城區
強化安全責任。持續深化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鐵腕開展安全生產執法;工貿企業保持100%標準化提升,建成2個“八個有”標準化街道應急管理站。深化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完成全區3379棟房齡50年以上一般安全隱患老舊房屋整治,加強新增兩違管控、逐步推進兩違歷史存量化解。構建燃氣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燃氣安全風險隱患整治率達100%。開展道路隱患大排查大整治,打造交通事故預防“大數據+”管理機制,優化提升2處交通組織。全域鋪開城市橋梁普查,完成5座橋梁整治。開展消防安全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建成2個古城消防站,開展基層應急管理站一體化建設,加強全災種專業應急隊伍建設。
強化基層治理。用好城市管理數字化智能考評督查系統,常態化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區創建工作。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完成軟件升級,“為鯉加分”文明實踐平臺實現常住居民家庭全覆蓋。推動33個“黨建+”鄰里中心陣地功能最大化,逐步探索市場化運營模式。探索古城大物業管理。深化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與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兩網融合”,81個物業小區垃圾分類達到“五有”標準,實現“四個規范”。鞏固雙擁共建成果,打造8個基層退役軍人示范型服務站,推進退役軍人事務員新職業建設工作。
強化風險防控。加強政府債務動態監測和風險預判,依法依規化解債務存量,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牢牢守住政府債務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加快信訪工作法治化建設,持續抓好信訪源頭治理。抓好掃黑除惡、打擊電詐、治亂除患等重點工作,深化一體化巡防體系建設,建設4個“一站式”警務綜合服務窗口、31個示范(精品)警務室(站)。全面推廣重點餐飲服務單位“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監管,嚴守食品安全。縱深推進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保質保量完成政府糧油儲備任務、糧油播種面積和產量指標。深化國防動員體制改革,適時啟動國動人防指揮所建設。全面提升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僑聯、殘聯、科協、社科聯、慈善會、紅十字會、計生協會等人民團體和群眾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三、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走好趕考路,奮進新征程。我們必須牢記政府前面“人民”二字,恪守“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以落實見真功,以實績論英雄,不負全區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要乘勢而起、勇挑大梁。擔重任、扛大旗,關鍵要搶抓機遇、敢打硬仗。積極搶抓國家支持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和福建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重要窗口期,融入泉州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等機遇,全力以赴穩大局、應變局,全力以赴謀工作、創佳績。要把準方向、大干快上,強力推進項目攻堅、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抓開放招商促項目落地、抓城建提品質、文旅+等專項行動,厚植“靠實力說話”的底氣,以“1+3+2”重點專項高質量推進支撐經濟穩中提質、扛旗領跑。
要敢于破題、勇闖新路。當先鋒、作表率,關鍵要事不避難、敢打頭陣。要始終以創新實踐破解“本領恐慌”,堅持從墨守成規中走出來、從按部就班中跳出來、從司空見慣中闖出來,進一步強化穿透式系統思維、全鏈條算賬思維,攻堅化解群眾辦事難、項目推進難、招商落地難等問題,做到“知難而上不言難、排難而上不留難”。要筑長板、補短板、填空白,緊盯世遺、創新“兩張牌”,唱響古城、新區“雙城記”,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特色影響力、變革引領力。
要蓄積優勢、勇爭一流。拼第一、爭上游,關鍵要勤上苦攻、專上突破。強化分秒等不起、時刻坐不住、處處慢不得的效率意識,緊扣重大時間節點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年初亮目標、年中曬進度、年底比成果,拿數據說話、憑實績交卷,營造真抓實干、馬上就辦的濃厚氛圍。激揚“人爭一口氣、干爭一步先、事必爭一流”的比拼精神,凡事對標最高、聚焦最好、錨定最優,迭代升級張榜招賢、揭榜掛帥等爭先機制,形成全員沖在經濟發展最前沿、拼在項目建設主戰場、干在招商攻堅第一線的生動局面。
要初心如磐、勇毅前行。守初心、擔使命,關鍵要表里如一、干字為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扎實開展法治政府建設,高標準推進“八五”普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要牢記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常態整治事關民生的“微腐敗”、權力集中的“高發區”、資金密集的“要害點”,強化審計前哨后警作用,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讓廉潔用權、干凈干事在政府系統蔚然成風。要恪守為民初心,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傾心傾情傾力辦好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用政府的真情實舉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
各位代表!萬里征途風正勁,策馬揚鞭再起航。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心、開拓奮進,勠力同心、苦干實干,為全面譜寫“品質名城·現代都市”新篇章而努力奮斗!
- 報告出爐!鯉城全力打造六大“先鋒城區”!2023-12-29
- 解讀“兩會熱詞”、傳遞“民生溫度”2023-12-29